水东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尤其是2006年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镇以来,我们按照“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各具特色”的原则,依靠省、市、区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表现为“整体推进、遍地开花,亮点纷呈、特色鲜明”。目前全镇9个村,村村都有示范点,达到了全覆盖,整洁型以上的示范点达到35个,占自然村总数的58%;有示范村5个,其中省级示范村3个。村民建设热情高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文明乡风日趋形成。我镇新农村建设连续四年受到区委区政府的表彰,被评为“宣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
一、政府主导,当好建设启动器。新农村建设是一场改变农民生活环境的建设,也是改变农民传统生活习惯的革新,更是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政府必须发挥“启动器”作用,我镇的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启动以来,镇党委政府将其作为统领全镇农村工作的“牛鼻子”紧抓不放,党政班子会议经常研究新农村建设,制定奖补措施,党政领导直接参与指导示范点的规划设计和布局,并抽调精干力量参加新农办日常工作。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和奖补,几年来我镇直接投入集镇建设、清洁工程和生产发展的资金达6000多万元,多方争取直接投入到村组建设的资金也达2000多万元,每年拿出上百万元的资金奖补村组,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除加大货真价实的直接投入,我们还注重各种精神层面的激励,每年的镇党代会、人代会和农村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都邀请一些新农村建设的有功之臣列席参加会议,或作交流发言,或给予他们表彰奖励。
二、社会参与,当好建设助推器。新农村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因此仅有政府的启动还不行,更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帮扶单位的热情支持和企业的鼎力相助。我镇新农村建设能有今天的喜人局面与以上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五年来,联系帮扶我镇新农村建设的市直、区直单位做到了精神上鼓励,政策上倾斜,技术上指导,资金上支持。市区建设部门积极主动指导村庄规划等工作,各帮扶企业更是慷慨解囊,给予资金和物质的帮扶。宣酒集团每年支持我镇十万元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省中行、市民政局、市烟草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上级部门对我镇的新农村建设、村级活动场所、镇敬老院建设,每年帮扶资金都超万元,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卫生局、海螺建设指挥部对镇一些建设都给予了重点倾斜。本镇民营企业家杨志田先生五年来累计捐资近百万元支持镇村新农村建设;孟海根先生一次捐助二十万元,建成了的标准化水东镇文化活动中心;各级领导、帮扶我镇的省、市、区各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对我镇广大农民群众给予了极大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也是对水东镇党委政府真诚的关爱和莫大的鞭策。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水东镇党委政府和全镇三万三千人民,向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和关心、帮助水东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地感谢和崇高地敬意!
三、农民主体,当好建设主人翁。在新农村建设这场新的变革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农民主体作用的重要性。从2006年全镇第一个示范点人均捐资100元,一个村民组捐资2.6万元,到2009年前进村胡村组人均捐资2000元,一个200多人的示范点一夜捐资16.6万元,从当初拆除一间违章建筑可能要补助,去年全年拆除违章建筑和偏房276间,路障75处都顺利进行,是我们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建设热情的真实写照。五年来我们因势利导,注重典型引路,通过平时高密度的检查督促,经常性相互观摩学习,细致地直接引导,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新家园的热情和干劲。目前全镇累计完成村村通道路28.5公里,近40个自然村实现了户户通,建成各类绿化面积上万平方米,各类景点30多处,农民书屋7个,健身场、篮球场等文体场所12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基层民主建设管理逐渐规范,凡是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的村组,干群关系都十分和谐融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