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埠镇嵇村通过3年多的建设,现已逐步成为一个人居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村风文明和谐的美好乡村示范点,多次被评为市、区两级的先进示范点。今年6月29日,全省军民共建美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宣城市召开,嵇村作为会议安排的两个观摩点之一,受到省委副书记李锦斌、副省长方春明和入会领导的一致好评。该村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挥村民理事会和村民的作用。
发挥自身“领头雁”作用 该村新农村建设启动后,村民及时推选成立了以62岁的村民组长陈永林和64岁的回乡老村委会主任徐明涛两位老同志为负责人的10人组成的村民理事会、监事会。建设之初,两会及时组织全体成员和部分村民代表3次到周边乡镇观摩学习,并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建设方案。遇到棘手问题,及时利用夜晚和雨天召开会议进行沟通、商讨,开到深夜是常事,尽量不留后遗症。资金最困难的时候,理事会成员个人积极垫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理事长陈永林曾一次垫资1.8万元。为了全面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理事会、监事会10个成员第一年做义务工270个,节约人工工资1.89万元。年度建设完成后,及时将财务收支情况公布于众。两会成员吃苦奉献的精神、公开民主的做法,赢得了广大村民的高度信任和普遍认可,发挥了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为后续建设的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培育村民“主人翁”意识 从2008年该村建设村村通道路,村民便人均捐资150元,累计筹资近10万元。村民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决心给了理事会的信心,理事会十分注重培育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倡议大家要把建设当成自己的事。2010年开始,该村被列为新农村和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后,理事会连续两年发动集资,人均达400元,本村做小产业的和在外工作人员拿1000-5000不等,近年来村民总计筹资近40万元。前不久,为了改善村民的饮水条件,通过民主商议,计划再次按人均300元筹资。另外,该村在目前青壮年劳力紧缺的情况下,还能争取村民投工投劳720多个,为村庄建设节约人工工资5万余元,十分难能可贵。2013年,村里成立了28人参加的群众娱乐组织-“美好嵇村文艺演出队”和十几人组成的篮球队,每年举办2次以上较大规模的演出、比赛活动,组织工作和经费收支都由村民理事会牵头,事后及时公开收支情况。为了减轻集体负担,村民还踊跃义务承担兄弟单位来人就餐,形成了良好的自我管理氛围。
民主整合建设资金和项目 在各级的关心支持下,嵇村3年多累计整合投入各类资金(项目)630余万元,其中各级专项资金390余万元,具体包括:市级32万元、区级220万元、村民自筹近30万元(不含投工投劳)、村集体3.5万元,镇政府100余万。先后整合项目10个,资金247万元,具体是:村村通和畅通工程43.5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10万元、污水处理30万元、危房改造25万元、农网改造82万元、电信20万元、有线电视入户15万元、水土保持15万元、卫生改厕6.5万元。整合到的资金和项目,理事会都能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坚持民主决策的原则,突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优先照顾困难和弱势群众,稳妥、科学地安排下去,几年来没有因为资金和项目安排发生一起纠纷和矛盾。
积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建成后的嵇村,村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荣誉感不断增强,及时组织修订《村规民约》,有针对性地充实完善美好乡村建设内容。2011年户户通完成后,在全区率先实现了“美好乡村物业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在理事会的组织下,村民每人每月出资1元(12元/年*人)用于保洁员工资(600元/月)。后来根据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关于垃圾集中转运的要求,加上村里又安装了40多盏路灯,理事会又开会商量,增加1元用于垃圾转运和路灯电费及维护。由于开支不足,前不久理事会召集村民代表商量,从2014年开始,将长效管理费用增加到每月3元(即36元/年*人)。村里集体资金管理、公益设施维护、公共活动开展都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