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青白色的亭台,踏上宽阔的水泥路,仿佛置身于古徽州的淡雅世界:泼墨山水、青瓦白墙。初冬时节,记者来到寒亭镇通津村采访,到处是人们建设美好乡村的身影,水泥工人紧张地砌着每家每户院墙,轰隆挖掘机正在挖沟平地,平整着高低不平的土地,绘画老师用妙笔在白色的墙上勾勒出百姓的“中国梦”,走进通津中心村,仿佛让人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中!
通津村位于我区西部,距寒亭镇约2公里,地貌特征以丘陵为主,这里山青水秀,生态优美。全村总面积9.5平方公里,辖16个自然村,678户,总人口2787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800余人,党员106名。318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域优势明显。全村耕地面积4816亩,山场面积1200亩,经过几年的发展,该村已形成了以水稻、苗木种植、特色养殖业为主,建筑、务工为辅的多元化村级经济发展模式。通津村先后获得“安徽省生态村”、“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宣城市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先进村、“宣城市第二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示范村”、“巾帼科技示范基地”等诸多荣誉。
通津村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村,然而普通的粮食生产,在通津村里却“花样百出”。2011年,寒亭镇通津村通过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与安徽师范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对接,结合村情,制定了全村的产业规划,首次建起了110亩的富硒稻实验基地。成立思进富硒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着重把富硒农产品生产作为“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来抓,力争把通津村发展成一个集观光、休闲、采摘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谈及村里的特色产业,通津村党支部书记马中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仅是富硒稻,去年我们已经实验出富硒鸡蛋,未来还将发展富硒蔬菜、富硒养殖业等,将富硒农产品打造成通津村一张特色名片。”如今的通津村已有富硒水稻种植200余亩,富硒母鸡2000余只,富硒葡萄40余亩,还有着730亩农业综合开发区,800亩绿化大苗,5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9个中心户养殖示范基地。
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津村利用富硒水稻生产基地项目,修建机耕路800米,开挖塘坝22000立方米,机耕桥2座,排拱沟疏通1750米,极大改善了农田水利建设。今年,通津村为了提高中心形象工程,投资20多万元,对进村300米道路进行拓宽,由原来的3米拓宽为6米,并建起了标准的大门楼。对村内202户房屋进行了危房改造,修缮了具有徽派特色的围墙。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对村庄中的塘口进行美化、亮化。为了解决村庄环境污染,村里投资70万元,正在安装污水处理设备,将村上每家每户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全村在村村通、户户通沿线设立105个垃圾箱,购买了一辆垃圾车并成立保洁队,聘请专人每日对村内的垃圾及时处理,确保垃圾处理实现完全覆盖,真正建设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美好乡村。
打造村民文化广场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通津村投资105万元建了16个休闲广场和4个体育运动场,为村民休闲、娱乐、锻炼提供了场地。村民自发成立腰鼓队、军鼓队、广场舞队等娱乐团体,总数人超过100人,村里为她们提供音响等公共设备,并添置了各式体育锻炼器材。投资20万元建了5个农民书屋和8个公共厕所,农民书屋配备了书籍、报刊、杂志、电脑等学习用品。为了美化村庄,通津村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院先后2次进行文化墙创作,创作面积达300平方米;今年12月初,通津村邀请宣城墨池书画社创作文化墙达600多平方米。每年春节期间,村民还每户自发集资,邀请外地戏班子来村上唱戏,一般7天时间,让村里老人在家门口就体味到“文化大餐”。在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方面,全村参保率逐年提升,2013年达到99%,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步伐的推进,文明风也吹进了通津村,通津人的思想觉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变化着。在通津村,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村民李久平自掏2000元租来挖掘机义务为南阳组400米主干道开挖路基;老党员徐永林放弃在城里的舒适生活,回老家做了四个多月的义工,还主动拆除自家旧居30多米的围墙,为村主干道让路;老民兵营长杨喜生不仅带头清理自家路障,还忍着病痛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最终牺牲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心人”杨海庭随身携带塑料袋,捡拾村里的零散垃圾,义务维护村容村貌……还有徐永堂、刘爱武、孙祥近、刘继勇等等,大家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通津,这样的好人好事数不胜数。84岁的抗战老兵张世清老人,还被选为2013年8月中国好人。
2013年,通津村被确立为“美好乡村省级重点示范村”。村支两委一班人抢抓发展机遇,带领全村人民,解放思想,团结一心,把实现每个村民的“美好乡村梦”融入到“中国梦”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