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雷锋精神的真谛,也是一位农村妇女赵金莲大半辈子的写照。十余年来,巷口桥村民赵金莲义务照顾同村孤寡老人周桂香的事迹,不仅演绎了一段新农村的感人故事,更是在当地广为传颂。
记者在巷口桥村部见到了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初次见面,便被她的热情和乐观感染了,饱经沧桑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疲惫和消沉,脸上带着健康的红晕,她和记者在寒暄中讲述起了这些年的故事……
“既然跟了他,我就不后悔”
1990年,家住养贤的赵金莲与家住巷口桥村的罗德军在媒人安排下见面了。“第一眼见到他,我就看中了!”赵金莲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婚后才知道丈夫先天性耳聋,对于当时年轻的赵金莲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她随后就说“既然跟了他,我就不后悔!他是一个好人,勤劳、善良、踏实,跟他过日子,我开心。”
生活不是童话,刚结婚的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住的还是草房。赵金莲白天除了干农活,还到处找一些零散工做做贴补家用。就算生活再节俭,夫妻俩也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更穷苦的人。
同村的周桂香家娶媳妇,买不起新裤子,她二话不说把自己身上那条省了很久才买的新裤子脱下来给新媳妇穿。还有一次大年夜,来了一个叫花子,赵金莲夫妻硬是把他喊到自己家里,热菜热饭的招呼着,自己却就着一碗冷饭用开水泡着吃。“我们好歹还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大过年的,都不容易”,赵金莲对记者说。
就是这么一颗善心,勤劳的一家人生活条件终于好起来了。“老罗现在在司尔特扛包,两千多块钱一个月呢!我就在家里照顾照顾孩子,偶尔在纺织厂帮别人带带班还能拿点小钱,够用了!”直爽的赵金莲满脸幸福,清澈透明的眼神里面透着对生活的热爱。
“别人害怕我不怕”
周桂香的儿子严中华患有肝癌后身体一直不好,无法在外继续务工,一人回到了老家。他在外打工的时候,赵金莲就帮着照顾周桂香,给她送吃的送喝的,后来他病重回来了,赵金莲又承担起照顾严中华的担子。
“他后期身体不好,动不动就晕倒在地上,农活全都不能做了,我就帮着做,插秧割稻洗衣做饭我都能来”。除了帮忙做点农活,周桂香家的家务活她也一手承担。周桂香生活不能自理,赵金莲给她洗衣做饭一干就是好几年。严中华得肝癌后,村里的人不让他到河里去洗衣服,怕被传染,赵金莲就把衣服收到自己家里,用自家水井里的水洗。后几年,同村一个老人也得了肝炎,卧床在家,儿媳不敢给她换衣服换被子,赵金莲一把推开她,说“我不怕,我来。”
几年后严中华因严重的肝腹水病逝,遗体放在家中,亲朋好友不敢进门吊唁,怕被传染。赵金莲把这些亲朋好友都请到自己家中,做饭款待。同村人都劝她,非亲非故的,在自己家里办丧事晦气。她却说“我不在乎!” 正是这一件件无私的善举,令村民对她刮目相看。
“比对自己女儿更心疼”
严中华去世后,丢下了老母周桂香和幼女娇娇,妻子去上海打工,很少回家。赵金莲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帮娇娇扎辫子,做早饭,送她上学。有时候赶上外面有临时工干的时候,赵金莲夫妇早出晚归,担心周桂香和娇娇在家没饭吃饿肚子,晚上回来后把第二天的饭菜做好送给她们,保证她们第二天有得吃。
每逢过年时,赵金莲用平时节约下来的钱带她们去街上买吃的穿的用的。有一年的冬天,赵金莲去纺织厂买了一个肉包子,怕回去路程远给冻凉了,硬是一路放在怀中捂着,带回家给娇娇吃。看着娇娇吃包子满足的样子,赵金莲的两个女儿只能在一边喝稀饭,还年幼的两个女儿经常抱怨:“娇娇才是妈妈的‘亲生女儿’”。每到此时,赵金莲就暗自难过,“怪只怪家里穷,自己家的孩子苦点没关系,别人家的孩子一定要养好,这样我心里才踏实”。
“等明年房子分下来了,我想把她接回来”
孙女娇娇去上海后,患有精神病的周桂香更孤独了。赵金莲主动为她准备一日三餐,还抽空帮老人打扫卫生、清洗衣服被褥、洗头洗澡。赵金莲的丈夫也和她一起悉心照料老人,遇到赵金莲不在家,老人大小便失禁的时候,罗德军也毫不嫌弃地帮老人清洗。
赵金莲在教育孩子方面,身体力行做好榜样。邻里乡亲都夸金莲有两个可爱、懂事、孝敬老人的娃。每到逢年过节时,赵金莲都会接老人上自己家,一家人陪着老人一块吃团圆饭。有一次老人在桌上打喷嚏,把饭呛到菜里,年岁还小的小女儿皱了皱眉头,赵金莲立马告诉孩子们孝老爱亲的道理。大女儿从自己的压岁钱里抽出30块钱塞到周桂香手里说“奶奶,我现在还在上学,等我上班挣钱了,我给好多钱给您买好吃的”,小女儿也不落后,从兜里抓出一把糖果塞到周桂香手中说“奶奶,奶奶我可以给您干活,为您揉肩搓背。”
2012年,村里因为征地拆迁,赵金莲一家四口在外租了一间小房子居住。在村干部的劝说下,周桂香的儿媳把老人送到了附近的养老院生活。到养老院后,赵金莲也从未停止过对老人的照顾,每个月都要去个一两趟,拎上水果和营养品,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清洗、按摩,养老院的护工们一开始以为是女儿来了,得知真相后都对赵金莲赞不绝口,竖起了大拇指。
过年时,赵金莲想把老人接到自己家,“这十几年都在我家过团圆年,她不在,家里人都不习惯”,可是考虑到冬天气温低,养老院劝赵金莲不要来回接送,以免感冒生病。赵金莲做完年饭,就来到养老院陪着老人一起过年。
2013年的一天,养老院打来电话,说周桂香和其他的老人闹矛盾,离家出走了。听见消息的赵金莲一下慌了神,打着车满大街漫无目的地寻找。过了半天,民警把老人送了回来,民警告诉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在东门大桥找到她时,她口中还在不停念叨“人家打我,我好怕,我家住在敬亭山,我要找金莲……”
这一次走失事件发生后,赵金莲辗转难眠,考虑到周桂香智力不比正常人,不放心她一人住在养老院。“我现在在外面租的小房子,一家人挤在一起,实在是不好住。等明年安置房分下来后,我想把她接到我家来跟我们一起住”,赵金莲告诉记者。
当记者问起她这样做值不值得的时候,笑呵呵的她突然神色严肃,“人家都说我图什么,我什么都不图,她家拆迁的钱和房子我一分都不要,这么多年,就连村里发的低保费我都是喊她自己去领,我就怕别人说我图什么”。
这就是赵金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毫无血缘关系的邻家老人,她诚信热情,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不仅对家人这样,对亲戚邻居也是如此。村里谁家有事都主动帮忙,有老人到家串门,她总要把好吃的东西送给老人,冷的食物放在炉子上烤烤,再倒杯开水。人人都说她品德高尚,有教养。有人问她:“你这样做是为什么?”,她淡淡一笑:“道理我也说不出来,但我只知道,作为一个人,应该多做好事,多做善事。看见可怜的人,看见需要帮助的人我就心疼,不帮,良心不允许。”这么多年,赵金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了最好的诠释。
在赵金莲的悉心照顾下,周桂香老人从失去亲人的阴霾中走了出来。现在的她,饭前还会自己把手洗干净,她说:“金莲教我洗手,不洗手吃饭,肚子痛,要生病”。左邻右舍的村民都感动地说:“金莲一家对周桂香老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不是婆媳胜似婆媳。赵金莲能尽这份孝心,天下难得”。赵金莲却说:“人生最难做好的是小事,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我也会老,我只是尽了我做人最起码的要求”。(田甜 丁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