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宣传部“送戏下乡”活动走进水阳镇侧记
农村大戏唱起来
在村民的协助下,舞台很快搭建好。一声锣鼓响,广场瞬间热闹起来。大幕拉开,演员登场,陆续赶来的村民将舞台围在中间。台上演员表演惟妙惟肖,台下观众掌声接连不断。一张张笑脸蕴蓄起浓浓的欢乐氛围,连这阴冷的空气似乎也暖和了许多。
据承接这次演出的宣城锦绣演艺中心演员王谊介绍,这场现代花鼓戏名为《红月亮》,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的是上世纪60到90年代发生在农村的一场关于亲情、友情、恩情的爱恨纠纷。“充满乡土气息的服装和情节,通过花鼓戏的形式,广大农民朋友也能更容易接受。”
“这次‘送戏下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区文广新局协办,在水阳会有两场演出,地点定在美好乡村省级示范点,目的也是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美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剧团的麻团长介绍此次演出时说道。
美好乡村多姿多彩
水阳镇目前有三个美好乡村省级示范点,此次“送戏下乡”演出点除双盈村白字垾自然村外,还有朝阳中心村。作为水阳镇最早的一个省级示范点,白字垾的发展建设早在2012年就步入快车道。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人在“两委”一班人和村民理事会的带领下,团结一心,积极投工投劳、筹措资金,先后实施了村庄规划、农村清洁、基础设施、文化惠民“四大工程”。通过“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五化建设,顺利实现了村庄面貌的“华丽转身”。
美好乡村建设要“秀外”,更要“慧中”。该村投资近百万元建设了占地300多平米的文化广场,安装了大规格LED显示屏,添置了各类体育健身器材,建起了农家书屋和文化幕墙。从此,村民们想要学习充电,或是进行文化娱乐活动,不出村就可以办到。
文化墙上一幕幕关于普法、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文化广场上一声声老人和儿童的欢笑,积聚起散落在乡间的民俗文化,浸润着每个村民的心田。
“自打建了(文化)广场后,每天吃过晚饭,一群人跳起广场舞,不晓得多热闹。”村民谭木香笑着对记者说。如果不是当时她献出近50平米的宅基地,恐怕未必能有现在的文化广场。“自己牺牲了一点,对大家、对自己都好。你看,现在一出家门就可以看戏,晚上还能跳跳舞。最近,政府还为我们跳广场舞专门配了套音响设备,效果更好了。”
“平时,大家在家没事时,就喜欢听听戏。今天这个(戏)正好是我们爱听的花鼓戏,唱的也好,蛮好的!”村民唐章虎说起此次的演出,“上半年这里也唱了一场,,以后能长来就好了。”说到这里,他不禁乐了起来。
农村建设步伐快
实际上,在水阳,像白字垾这样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美好乡村比比皆是。如果有幸驾车沿着横穿水阳镇的扁埂公路向西驶去,你会看到一座座美丽祥和的村庄,坐落在沟塘和方田之间,庄重而不失活力,就好像正接受着你的检阅。平整洁净的水泥道路纵横交错,推陈出新的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农家院落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让你有种置身画中的错觉。
这一切得益于近年来,水阳镇大力投入、积极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举措。水阳镇一方面立足镇情村情,尊重民意、汲取民智、聚合民力,调动起大家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整合涉农项目,科学配置、合理调整涉农项目资源,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奖补资金,出台《水阳镇美好乡村建设考核奖补办法》,每年投入近百万元对镇级整治点进行配套奖补。集中精力,精心打造了朝阳村中心村、双盈村陈村自然村和白字垾自然村三个省级美好乡村示范点。同时,以示范村为支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构建朝阳—新庆—坊桥—双丰—新珠—双盈美好乡村示范带。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5000万元对贯穿镇域的扁埂公路进行扩建改造,极力打造扁埂公路沿线美好乡村示范带。
发展不会止步,建设仍在进行。水阳镇美好乡村建设已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但这份成绩更大的意义在于为接下来的发展建设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和标准。美好的生活昭示着我们积极向上,美好乡村建设也永远在路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