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动态

建立残疾人服务与保障体系之探索——来自文昌聚众残疾人阳光庇护中心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2-11-21 11:13 来源: 浏览:
【字体大小:

一,产生的环境

文昌镇座落于宣州、泾县、南陵、芜湖四县交界处,距宣城市区22公里,面积37.4平方公里,下辖贾公、沿河、施田、福川及和洲等5个行政村,2.1万人口,是宣城市的西大门。文昌自古人文昌盛,宣州历史上著名的梅氏家族一支在该镇和洲村聚族而居。文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沛,加上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适宜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享有“竹编、制绳之乡”的美誉,竹编、制绳品种多达百余种;改革开放以来,文昌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文昌以原镇精密铸造厂为依托精密铸造,版块经济已初具规模,201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亿元,财政总收入300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尤其是小城镇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已建设成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街道宽敞整洁,精致幽雅的宜居集镇,连续三届被评为市级文明集镇。

据文昌镇民政部门统计,全镇现有各类持证残疾人368人,劳动年龄残疾人187人,其中智力、精神残疾人及各类重度残疾人(一、二级残)64人,他们基本没有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也没有理想的就业渠道。

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集镇文明了,但还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当地干部群众和企业家的心中,那就是我们这个人类大家庭中的另一类特种人群——弱势群体中的残疾人。如何科学合理地帮助残疾人实现他们“自食其力”的心愿,充分体现出他们自身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文昌镇施田村35岁有为青年林亮,觉得自己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人士,应该勇于担当其社会责任。

林亮,一名很早就在商界闯荡的农民后代,如今在国内服装行业小有名气,目前固定资产超亿元。不仅在杭州有服装印染企业,就连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有自己的公司。一直充满爱心的林亮,早在2010底就想回乡创办残疾人福利企业,以服务家乡那些残疾人,帮助他们恢复功能、发挥潜能、创造价值,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具体的做法

2011年底,总投资3000万元的“宣城聚众服装有限公司”终于在文昌镇立项,并于20127月正式投产。作为投资人,林亮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残疾人。宣城聚众服装有限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主要是服装、服饰、纺织品及床上用品的加工、生产、销售,是属于手工业、轻工业范畴,车间有符合残疾人生产的无障碍设施,有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工种,体力劳动强度不大,而且生产过程安全性高,凡残疾职工均在较轻的工作岗位劳动。企业的宗旨是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特色品种,拓宽销售渠道为指导,以企业信誉占市场,搞好搞活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真正为全厂职工,特别是残疾职工增加收入创造就业条件。全厂现已经安排一线职工150人,其中残疾工40人(其中托养人员24人:智力残疾6人、精神残疾1人,肢体重度残疾的17人),占全厂职工人数27%

    20128月,宣城聚众服装有限公司依托公司作为母体,申报成立了“宣城文昌聚众残疾人阳光庇护中心”。该庇护中心坐落在交通方便的文昌街道,中心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中心配置了康复室、休息室、心理诊疗室、娱乐室、阅览室 、食堂、无障碍通道等,购买了康复器材,工作台,美化了生活环境,配备了专业的工作人员和康复医师,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康复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全方位服务。同时,设立庇护工场,为入托人员提供治疗、就业等辅助性服务。

文昌聚众残疾人阳光庇护中心自组建以来,一边实践,一边探索,积累了一定管理经验,在前阶段主要做了一下几项工作:一是配备管理队伍,中心设置主任1名,护理5名,康复医师1名,分别负责中心的日常维护、巡查、管理等服务职能,同时还在残疾人中确定3名组长,负责本小组的管理工作;二是完善规章制定,完善中心主任、护理、康复、心理治疗、托养管理、上下班签到请假、出勤考核等各项制定,以便于掌握员工动向和管理;三是确定员工待遇,除管理员工外,中心为入托人员缴纳了养老、医疗、工伤和失业的“四险”,并按宣城最低职工标准每人850元底薪发放工资报酬,每月打入本人账户,并为员工提供免费中餐服务。

三,模式与思考

   “托养+工疗”:创建残疾人服务的新途径 ——托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托付给别人抚养,残疾人托养是指将在就业年龄段内的智力、精神类残疾人和其他重度残疾人送入机构和家庭进行日间照料抚养的一种形式。疗是指集就业和康复为一体,组织精神、智力等残疾人员参加适当生产劳动来实现康复或者恢复其部分社会功能。一般意义来说,被托养的残疾人都要支付给托养机构和个人一定的抚养费用。而文昌聚众残疾人阳光庇护中心,是将智力、精神类残疾人和一些肢体重度残疾人吸收到该庇护中心,进行抚养,利用该中心的康复设施和康复条件对他们进行康复锻炼和康复治疗。同时他们充分利用宣城聚众服装有限公司的服装生产基地,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劳动岗位,比如服装生产的剪线头、各种片料分类包装等等,使这些残疾人能够恢复部分劳动功能和社会参与能力,并根据他们的劳动量为他们提供不一份固定收入

“培训+就业”:实现残疾人保障的新要求——培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等管理训诫行为。就业就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地位,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关键。搞好残疾人就业工作,使他们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仅关系到他们劳动权利的实现,而且也解除残疾人亲属的后顾之忧,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使残疾人拥有一技之长,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宣城聚众服装有限公司与宣城市特教中心联合办学,由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在市特教中心成立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主要是培训熟练的缝纫工),特教中心的高年级学生通过职业培训,达到熟练工后,即可进入宣城聚众服装有限公司就业,不愿意到该企业就业的也可以进入市场自谋职业。同时市特教中心培训基地也面向社会培训残疾人,待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均可直接进入宣城聚众服装有限公司就业。

“托养+工疗+就业”:开创残疾人服务的新路子——“托养、工疗、就业”模式不仅解决了残疾人庇护中心如何进行日间照料、康复训练和就业问题,还为残疾人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不仅实现了其人生价值使他们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还解决了本人和其家属的后顾之忧。“培训、就业”这种校企联姻模式,不仅解决了残疾人自身素质差,无一技之长,无熟练的劳动技能,还解决了残疾人在获得职业培训后能够直接的进入企业就业的机会。这样不仅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问题,还为企业直接招聘到熟练工人提供了一条捷径。目前宣城聚众服装有限公司正在积极申报残疾人福利企业(该类型企业必须为残疾人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提供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月收入、为每位残疾人购买四种社会保险等等),福利企业申报成功后,企业可享受按每位残疾人每年不高于3.5万元的退税优惠政策。这样,残疾人庇护中心也得到了一定的实惠。

 改革开放为我国残疾人、残疾人工作和残疾人事业迎来了春天,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目前残疾人事业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发展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有的方面呈拉大趋势;大部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

根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区共有残疾人41700人,占全区总人口5.01%其中:视力残8223人,听力残9537人,言语残605人,肢体残10938人,智力残3186人,精神残3373人,多重残5838人。84.8%残疾人生活在农村。又根据调查统计,我区有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15000余人中需要托养服务, 10000余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不到康复训练,农村残疾人中有劳动能力的80%需要进行职业培训,因此建设乡镇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是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权力实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十二五”时期,国家大力倡导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和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建立残疾人托养机构。文昌聚众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的运作方式,为残疾人服务体系和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地尝试,是对我区农村残疾人就业生存模式的一种探索,希望能够为其他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为残疾人服务提供有益借鉴。虽然外省也有同样的机构,但文昌镇没有机械地照搬,而是因地制宜,走自己的路子,让残疾人的“平庸”生活变得“有趣”。残疾人在庇护中心通过就业,实现了自身价值,还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通过简单的劳动训练,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步恢复,生活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为他们早日重返社会、参与社会提供了平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宣州区残疾人联合会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