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网站信息报送

解开利益链 打通要素流 深度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发布时间:2025-03-31 17:16 来源:宣州区发改委 浏览:
【字体大小:

3月17日,省委书记梁言顺、省长王清宪率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学习考察,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推动皖沪合作向更深层次拓展。我省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成员,近年来通过共建G60科创走廊、协同产业链布局等举措,积极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然而,对标苏浙先发地区,我省在合作领域广度、平台统筹能级、制度开放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需立足“上海所需、安徽所能”,创新体制机制,破解瓶颈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协同层次较浅,新兴领域合作不足。我省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产业虽形成规模优势,但与上海特斯拉、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技术协同不足,智能网联、芯片制造等新兴领域合作较少;民生服务(如绿色农产品供应、文旅康养)和金融开放等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在上海本地产业功能承载仍有空间、溢出动能不强背景下,上海部分关键产业链布局本地化“垂直分工”趋势加剧,仅靠产业合作较难发挥上海主动性,难以形成互利共赢格局。宣州区与上海之间的产业合作大多是承接产业转移,难以与上海企业在研发创新上形成深度协同。

二是合作平台统筹不足,政策协同性待加强。省内跨市域合作以各市自主推进为主,既有合作平台存在一定碎片化布局、同质化竞争问题,制度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如宣州与湾沚合作,多是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等领域合作,缺乏相关产业合作平台及制度创新举措。

三是跨省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要素流动受限。各地在与沪沟通协调过程中存在层级不对等和权限不一致问题,谈判话语权较小,难以形成统筹合力。加之缺少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制度设计,较难达成双方共识,跨省域科创飞地、产业合作项目面临税收分成、数据共享等制度障碍。宣州与上海区域之间缺少创新合作相关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设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足、产业创新支撑能力不够强。


二、有关建议

一是瞄准上海核心需求,拓展多维合作领域。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以一揽子惠民事项合作为切入,调动上海合作意愿。如围绕建设上海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养生养老休闲基地、高品质供水设施网络、重大物资供给交通通道等需求,挖掘我省所能提出相关响应,协同推进一批“你补我促、总体共赢”的一揽子工作体系,实现关键事项“组合办、分担办、共赢办”,更好推动沪皖标志性合作成果落地见效。协同共育新质生产力“新业态”,重点针对上海新能源汽车、石化新材料、大飞机产业配套用地保障不足问题,推动芜湖、阜阳、蚌埠、滁州、六安、安庆等市对接建设上海汽车零部件、大飞机配套产业园,共建“上海研发+安徽制造”产业生态圈,推动沪皖石化新材料产业布局共谋、产品链上下游一体互供;支持合肥、芜湖与上海特斯拉、上汽共建智能网联汽车联合实验室,推动蔚来、奇瑞接入上海新能源汽车数据平台。重点辅助上海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源数据共享,推动合肥、亳州、池州、黄山等市加强在半导体关键材料、封装测试等上下游供应保障,共建生物医药全生命周期集群生态,推动新药研发成果在皖临床试验。重点聚焦低空经济、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协同上海国资公司龙头企业和我省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共同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公共技术平台、协同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一批面向未来的大器件产品;依托合肥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科大讯飞、上海商汤、依图科技共建AI场景应用中心,探索“上海算法+安徽制造”模式。建议省级层面以入圈为发展机遇,在经济、科创、文化、民生等领域强化合作,指导谋划宣州-上海合作事项,积极争取配合支持,做“友好”文章,进一步拉近彼此感情,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势中创造出“合作的样板”;建立常态化机制,协调对接重大项目和事项,落实双方相关规划。

二是强化省级统筹,构建“一廊多极”合作平台。省级层面设立沪皖合作统筹办公室,编制《沪皖重点合作领域清单》,以G60科创走廊为主动脉,以合肥为“核心”,联动皖南皖北片区,打造“G60科创走廊(安徽段)”“沿沪皖产业协作带”等跨区域平台。推动皖北、皖南与上海临港新片区共建“反向飞地”,探索“上海总部+安徽基地”“上海孵化+安徽加速”模式。打造皖北优质农产品直供上海基地,支持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加快打造上海康养旅居“后花园”,推动医保异地结算“免申即享”、养老服务标准互认。建议充分发挥上海大都市圈科教优势,联合共建高校院所联盟组织,深化跨区域产学研用合作。积极承办或参加各类创新要素展示、对接、交易活动,打造面向上海大都市圈的科创要素对接服务平台。

三是创新利益共享机制,破除要素流动壁垒。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联动上海试点跨省合作园区“增量税收分成”,对沪皖共建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区、半导体产业园等实行经济指标“协商统计、比例分成”。推动皖南生态产品与上海碳市场对接,探索新安江流域水权交易纳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建长三角航运服务联盟,推动芜湖港、马鞍山港与洋山港数据互联,探索“一次报关、全域通关”江海联运机制。建议省级层面出台关于利益共享方面的指导意见,协助各省际合作园区探索建立财税共享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