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网站信息报送

“特等功臣李家发是我战友”——抗美援朝老兵郭泽正回顾烽火岁月

发布时间:2024-08-05 09:54 来源:宣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浏览:
【字体大小:

8月1日,在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兴安村童村组一户整洁的小院中,宣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见到了90高龄的郭泽正老人,他坐在椅子上,腰板挺直,精神矍铄,谈话思绪条理清晰,说起抗美援朝那段历史,仍记忆犹新。

郭泽正,1934年11月出生,1951年4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8月随67军199师595团1营2连3排9班入朝作战,曾参加开城防御战和轿岩山攻坚战。

“我与一级战斗英雄李家发同属一个营”

1951年4月,郭泽正从家乡入伍参军,后集结在芜湖弯沚进行为期2个月的训练,期间与芜湖南陵籍新兵李家发相识。“李家发中等身材,与我同岁,话语不多,没想到在战场上敢用胸口堵敌人枪眼,真是好样的。”郭泽正老人边说边伸出大拇指。“集训过后,正式分配部队,我们都在67军199师595团1营,他在一连,我分到二连。再次听到他消息,没想到是在轿岩山一战中壮烈牺牲。”

郭泽正老人记得很清楚,1953年7月13日,67军奉命展开轿岩山攻坚战,战斗打了一天一夜。“攻坚战就是攻打敌人有坚固防御工事的阵地。”郭泽正老人特别解释道,当时李承晚的部队占据轿岩山,轿岩山山势陡峭,敌人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有大量的钢筋水泥地堡群、坑道工事、战壕等,并夜以继日地用炮火封锁阵地前沿。志愿军199师发起攻击,进展缓慢,伤亡很大。但突击队员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奋力攻击。战场上硝烟弥漫、枪声大作,喊杀声震天,到处是横躺竖卧的尸体。“在这过程中,我左、右腿先后被炮弹片击中,最终跌倒无法行走,战友将我拖到工事边隐蔽起来。”郭老说,上战场前,每人发发3个急救包,急救包内有药棉、绷带、三角巾、四角带、绑腿等,依靠这些简单的物资,先止了血。这次战斗结束,就听闻一连战士李家发的英雄事迹。当部队冲击距轿岩山主峰约200米时,李家发主动担当爆破敌火力点的任务,他将身上仅有的两颗手榴弹投出后,见仍有一个火力点在射击,便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碉堡的枪眼,壮烈牺牲。后李家发被追记“特等功”,并且授予“一级英雄”的称号。

“我们双脚徒步37天走到前线”

1951年6月,18岁的郭泽正随军到达辽宁丹东,“从丹东开始步行,每人负重40多斤走了37天到达朝鲜前线。除了武器、弹药,每人背21斤米,每天卸3斤拿去做饭,但大家看我瘦弱,就先将我背的米拿给炊事班。”据老人回忆,部队急行军平均每天行进80—100里,开始是从早上6点走到零晨2点,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后,白天不时有美军的侦察机从头顶上超低空飞行,巨大的声浪震耳欲聋,发现目标就疯狂投放炸弹。志愿军一见飞机就躲进树林,以后就改为白天隐蔽,夜间行军,这样躲躲走走,37天才到朝鲜前线。“一进朝鲜,沿途都是战争的景象,很多村落被都有被炸过的痕迹,道路上到处都是弹坑累累,”郭老说火药和血腥味弥漫在冰冷的空气中,心中涌起的哀恸悄然化作誓死卫国的意志。

“两次死里逃生”

“李家发17岁入朝参战,19岁英勇献身,我在战场上两次死里逃生,幸运咯。”郭老回忆,一次是在金刚山休整,他放哨时因工作调度,由战友替岗。一颗空袭炮弹落下,他躲过一劫,战友却不幸牺牲。另一次是轿岩山战斗,他左腿嵌入一块较大弹片皮,导致发炎溃烂,后弹片皮竟被自己无意中徒手拔出,幸而保住左腿。“与这些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体内目前还留有的3块弹片,一到阴雨天就酸痛,这些小事都不值一提。”郭老抬眼看向天空,微微摇头,神色有些暗淡的说。

轿岩山一战中,郭泽正负伤严重,从朝鲜元山回国修养。1954年4月退伍返乡。先后担任村生产队大队长、乡民兵营长等职。

虽然抗美援朝的岁月艰难又充满危险,但郭泽正感恩现在享受的待遇和生活。“我现在随儿子生活,除子耳朵有点背,身体很好,生活挺惬意,每个月有优抚定补也花不完。”郭泽正说,看着大家现在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们那时付出的流血与牺牲,也值得了!(张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