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清晰的记得,有一次我挑着‘白袍’下山,途遇一位老首长,当这位首长解开白布口袋,见到满满的残肢断臂和遗体时,立即脱下军帽,连行了三个军礼。”
聆听老兵故事,追忆峥嵘岁月。春节临近,宣城市宣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走访慰问99岁抗美援朝老兵彭少文,听他说那些令人泪目的往事.....
前线挑“白袍”
至今,彭少文一提起上甘岭,混浊的双眼仍泪光点点。“我在上甘岭前线呆了21天,隶属于第33师独立卫生营,担任收容队员。我们的任务是,每次战斗打响,要瞅准空隙,钻进枪林弹雨中抢出受伤或牺牲的战友。”
事实中的上甘岭战役远比电影画面更加残酷,年轻的彭少文眼见阵地表面像犁过一遍,一脚踩下去石头、沙土全是粉沫,野战工事全部被毁,周围断枝上也挂着战士们的遗体。彭少文所在独立卫生营的任务之一从火线上抢救伤员,抬到中转站紧急处理、包扎后送往后方治疗。“我个子大,有力气,整个战役我背下来200多名受伤的战友。有的战友受伤很重,哀求我补一枪结束痛苦,我边哭边摇头,强行将他们背到中转站。”战争是残酷的,不管战友受伤多重,彭老都想让他们活着。由于伤员太多,在等待转运送的时候,还是有不少战士支撑不住,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有一种大白布口袋,俗称“白袍”,专门在战场用来装牺牲战友遗体。“炮火集中轰炸过的战场,很难看到一具完整的遗体,大都是残肢断臂,敌我难辨。”提及这段往事,彭少文老人再次潸然泪下。“当时,我拖着‘白袍’,将战场上散落的遗体捡到袋子里,捡满了就挑着,我总是默默无声地向山下猛跑,希望用劳累抵挡难过。实在跑不动了,就抱着‘白袍’,坐在地上哭一会。那段时间,我晚上经常睡不着觉,特别难受。”
彭少文在上甘岭留影
记忆不容凋零
老人拿出一包“宝贝”,有照片、立功勋章、立功证书等。挑出一张黑白单人照,旧旧的军装衬托着一个年轻的身影,倚靠在光秃秃的树杆上。“看,这就是上甘岭,当时的胶卷太宝贵了,只有这一张照片。”70余年,硝烟早已散尽,昔日英姿勃发的志愿军战士,已成为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交谈中,对于自己在朝鲜战场2次荣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的往事,或许是记忆抵不过时间的冲刷,或许是无意再怀揣过往的沉重,彭少文已记不起当年的功绩。只有那些红彤彤来自于压箱底的立功证书、一张张发黄纸片,和一枚枚缝在旧布上的军功章,以及至今仍留在老人头颅顶部的一枚弹片,成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抹不去的记忆印痕。
彭少文的历次立功证书奖章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告别前,老人唱起这首歌。朝鲜战场悲壮的细节虽已模糊不清,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依然熟练,这支旋律似乎已经刻入老人的骨髓,歌声并不嘹亮,力量却未褪色,在所有听者的心中久久回响。(张妍)
(彭少文 ,男,1925年7月出生,1949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从安东(今丹东市)长甸河口渡江入朝作战,参加过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和上甘岭战役,进行大小战斗上百次,荣获2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因战三级伤残军人。1953年7月朝鲜战场停战,彭少文转至朝鲜沙元里参加城市恢复重建,1954年4月回国。1955年5月转业地方工作, 1980年退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