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州区坚持四大聚焦,深入推进文旅融合,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获评“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中国天然氧吧”。
一、聚焦项目带动,增强旅游发展动能。
开展水东大景区(文旅)大会战,实行定期调度、多部门会商,力争在项目带动、企业引育上求突破。一是加快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共入库文旅项目19个,总投资46.7亿元,在建项目15个,纳入市“512”重点项目8个,其中官塘湖生态风景区项目已完成新中式公寓式酒店主体结构建设;天竺石林文旅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民宿工程建设,预计“十一”开园。二是抓好项目招引。更新编制文旅项目招商手册,目前已纳入项目31个。开展对外文旅招商活动20余次,目前在谈项目10个,总投资10.16亿元的杨柳皖南农耕文化园等4个项目成功签约。三是强化资源整合。对全区文旅资源开展全面普查,完成8大类200余处文旅资源点摸排,统计旧厂房、旧设施等闲置资产25处,不断加强资源管理利用。
二、聚焦精品打造,加快景区提档升级。
深入实施贯标创特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一是打造精品景区。水东古镇成功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溪口十八湾大峡谷通过4A级旅游景区景观价值评价,水东石林古寨正在筹备申报3A级旅游景区。二是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按照“微改造、精提升”要求,共完成65个“双微”点改造,水东前进村入选宣城市“双微”行动重点村,文昌施田村、水东前进村2个特色主题村建设有序推进,水东老街入选安徽省后备箱工程基地。三是大力培育精品民宿。新增精品民宿6家,全区共34家,水东祁梅康养公社、金马民宿、溪口天竺阁、杨柳原舍依田等精品民宿相继建成并运营,峄山省级森林公园民宿、吕辉民宿正加快建设。
三、聚焦业态创新,充分释放乘数效应。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大力推进“旅游+”“+旅游”,推动旅游与多业态融合发展。与交通融合,按照景区化标准提升“皖南川藏线”,完成宣泾廊道7个节点建设;S206省道景观提升工程(养贤段)项目加快推进,沿线13个节点建设基本完成;启动S207文岩路美丽公路建设,沿线10个景观节点正有序推进。与康养融合,制定《宣州区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的产业目标。创成省级职工疗休养基地2家,推出文旅康养线路10条,昆山湖度假区、十八湾大峡谷正在申创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与农业融合,加快焦甜香产业融合、象鼻山千亩有机茶园等项目建设,成功打造向日葵花海、象鼻山“茶樱谷”、新汤菊花花海等农旅网红打卡点。十八湾景区、金钱湖牧业综合园获批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与林业融合,江南桂香园、世纪森林旅游等林旅融合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以S104省道宣港线两侧为重点,串联峄山森林公园、恒季生态、津达生态林业等,积极推动宣州生态廊道建设,目前已完成500亩紫薇园基地建设。
四、聚焦内外协同,持续激发旅游活力。
坚持外塑形象、内增动能,着力提升城市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一是丰富宣传形式。利用“两微一抖”新媒体平台,拍摄“故事里的宣州”等短视频56部,播放量324万次,举办洪林稻虾节、溪口茶文化节等活动12场。宣城王、奇妙宣州游、一笔一画写宣州等主题短视频成功出圈,溪口鱼鳞坝舞蹈《踏溪行》登上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二是深化区域合作。主动对接景域驴妈妈集团等知名企业,积极参加宣城(上海)文旅新春推介会、“迎亚运游宣城”旅游推介活动,组织皖南皮影戏等非遗项目参加长三角非遗文创产品展,水东镇入选第一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乡村旅游联盟。举行宣州文旅推介会,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区域旅行社70余家参加。猿创人文化“多功能野餐包”荣获2023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三是创新惠民消费举措。积极参加“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开展“惠享宣州促消费”活动,共投放文旅消费券100万元,推出乡村休闲游、研学体验游、文化传承游等线路12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