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网站信息报送

宣州区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工作情况

发布时间:2022-03-31 15:07 来源:宣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
【字体大小:

一、总体情况

(一)宣州区与高淳区基本情况

宣州区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为宣城市政府驻地和唯一市辖区,是长三角经济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的过渡带。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区下辖17个乡镇、9个街道,总面积2533平方公里,总人口87.04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502亿元,增长9.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32亿元,增长8.0%;“3+2”产业集群发展成势见效,总产值突破370亿元、增长2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7.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1.8%卓岸机械进入G60科创走廊光伏协同创新产业联盟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芜宣机场正式通航PM2.5平均浓度下降5.3%,空气优良天数全省领先;建成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城镇新增实名制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济川街道东桥社区获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建成“长三角名医工作室”2家,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全覆盖。

高淳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南端,是世界慢城联盟授予的中国首个国际慢城”,华东地区特色现代都市农业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区下辖6个街道,2个镇,总面积790.23平方公里,总人口44.6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560亿元,增长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43亿元,增长13.3%;产业链培育成效显现,四条制造业产业链产值总规模达31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31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8%,高淳科创中心连续两年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优秀等次;宁高城际S9号线投入运营,溧芜高速高淳段建成通车,宁宣高速高淳段建设进展顺利;PM2.5平均浓度压降至32.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全市前列,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时间银行+睦邻点”互为促进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基本形成,街镇敬老院公办民营率达100%。

(二)宣州区与高淳区合作基础、优势

1.合作基础。古往今来,高淳、宣州两地间地缘、人缘、文缘、方言、习缘、商缘同出一源。历史上,高淳与宣州曾长期同属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宣州与高淳两地间经贸联系更加密切,人文交流更加频繁。皖苏狸桥、固城地区合作共建由来已久,1991年成立皖苏狸桥·固城地区联合调委会,由原皖苏昝村、漕塘地区联合调委会延伸而来,至今已有31年。2005年皖苏狸桥、固城地区联合调解委员会被国家司法部授予标兵人民调解委员会。

2.合作优势。一是政策优势。省级层面江苏、安徽两省政府共同印发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南京高淳-宣城宣州等跨区域生态经济区建设”。市级层面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高淳要提升面向安徽的辐射带动力,与宣城在绿色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宣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宣州高标准建设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示范区或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级层面高淳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共建高淳-宣州跨省合作示范园区,将淳宣(高淳宣州)跨省合作示范园打造成为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苏皖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宣州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探索建立与高淳等周边市县的发展协作模式,这体现出十四五时期高淳、宣州双方推动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跨省产城融合示范区的迫切需要和美好愿景。二是区位优势。宣州区作为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区成员,下属的狸桥镇位于皖东南天目山余脉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结合部,东与浙江毗邻,北与江苏南京高淳接壤,是宣州的东北门户、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60公里,与318国道及宣城市区相距40公里,省道宣宁线穿镇而过,可通航长江,直抵芜太运河,水陆交通便捷S03宁宣高速安徽境内部分已完成施工,联通至南京部分正在施工,很快能实现通车。通车后,至南京高淳、至安徽宣城均比较便利。三是发展优势互补。宣州和高淳具有山+湖+田+村+城等相同的生态要素,毗邻区域生态本底要素基本一致,具备一体化发展先决条件;高淳产业发展布局与宣州区域定位分工明确,宣州产业基础良好,用地条件较好,毗邻区域产业发展优劣势互补;高淳旅游发展经验丰富,但遭遇瓶颈,而宣州资源丰厚,基础较好,毗邻区域旅游资源基本类似,经验资源可共享,旅游发展具备一体化发展可能性。

(三)宣州与高淳区合作发展思路

“三+三色,共融共生”,打造皖苏省际毗邻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以“全域旅游+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以“产业园共建+产业链分工”引领产业共荣,以“生态共保+环境联治”提升美丽颜值,发扬红色文化(蒋山村红色文化基地以及新四军二支队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新材料)、发挥蓝色优势(南漪湖、固城湖等自然资源),努力构建相互交融、互惠互利、水涨船高、长效并存的区域协同发展利益共同体。

(四)合作开展情况

2016年,宣州与高淳缔结友好城区2021424日,与高淳签订《高淳区-宣州区跨界一体化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围绕共促互访交流、共推产业协作、共建基础设施、共抓生态保护、共创社会和谐等五个方面进行合作在规划编制方面,立足规划先行,与高淳区多次商谈、现场踏勘并达成共识,高规格编制高淳-宣州省际毗邻地区总体发展规划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在产业协作方面2020年11月,宣州经开区与高淳经开区签订园区共建协议,2021年5月,再次签订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共建伙伴园区框架协议,在招商信息共享、产业转移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目前宣州经开区现有高淳企业10家,在谈项目3个12月,苏皖(宣州·高淳)产业合作园顺利挂牌,目前达成意向入驻企业1家;在交通互联方面,盛家桥渠化道路项目已完工,水阳大桥项目完成桥位选址和初步建设方案,宁宣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南京高淳区-宣州水阳绿色建材产业园-当涂乌溪镇跨省公交顺利开通;宣城站-狸桥-高淳轻轨站公交正在谋划推进中,S453高乌路(皖苏界-当高桥段)计划5月完成招标;在民生合作方面,一是与高淳区签订区域应急管理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合作协议,明确建立突发事件联动机制,共保区域饮用水安全,全面做好固废排查整治二是高淳签订“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含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记录查询等事项,并在狸桥镇为民服务中心设置“跨省通办”专窗,方便两地群众办理业务。三是发挥苏皖狸桥·固城地区联合调委会功能,共建平安边界。目前已召开28次联防联调工作会议,两地联合调处各类民间纠纷282起。与高淳公安分局就开展制度化警务合作、打击长江禁捕、区域联勤等方面工作达成共识。与高淳司法局签署合作协议,加强联排联调。四是与高淳区河长制办公室就固城湖边界河流岸线共建共管进行深入交流,双方就加强联动机制达成一致意见五是宣州区第二人民医院与高淳人民医院签订深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推进都市圈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六是开发宣州-高淳串联旅游路线10余条。

二、存在问题

一是跨界交通制约大。省际毗邻地区道路交通建设有待加强,部分跨界交通基础设施设置不合理,缺乏省级层面规划对接,直接制约新型功能区产业协作、要素流动、人员互通,不利于两地一体化发展。如宣州区狸桥-双坑一级公路收费站设置阻碍宁宣两地互联互通、宣城高铁站-高淳轻轨站公交专线设置县区协调难度大,项目推进较慢。

二是数据壁垒未消除。目前省内各地各部门使用的政务系统、服务平台多采用独立建设的省自建系统,与周边省市缺乏数据对接,部分事项虽然已通过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现长三角异地办理,但各地部门事项仍存在名称不一致、流程不兼容、标准不统一等情况,导致省际毗邻地区跨部门、跨地域事项难办理,行政成本较高。

三是要素保障有短板。在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方面,省级层面对省际毗邻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部分直接承接产业转移外溢效应产业园区面临土地、环境资源紧缺问题。如宣州经开区与南京高淳合作共建苏皖(宣州·高淳)合作产业园,但受限于园区面积等因素(宣州经开区批复面积6.95平方公里,核准面积4.42平方公里),导致部分产业转移项目无法落地。

四是推进机制不畅通。省级层面未形成省际联动、上下一体的合作推进机制,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创建过程中大量事项均需跨省、跨市沟通协调,县区无法推动解决,导致合作进度缓慢,难以调动周边省份毗邻县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积极参与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依托苏皖合作示范区区域价值和品牌,全力支持宣州经开区与高淳经开区协同发展,高标准建设苏皖(宣州·高淳)合作产业园,加速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等跨界合作项目,推动宣州-高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争创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加快省际毗邻地区规划编制。与高淳在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面加强沟通对接,加快高淳-宣州省际毗邻地区总体发展规划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报批流程,尽快落地落实

(三)建立健全省际毗邻地区工作推进机制。与高淳建立两地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两地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明确重大合作事项,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相关部门建立协商机制,研究协商一体化合作中重大政策、跨省重点项目以及土地、资金等投入问题。宣州经开区与高淳经开区建立产业对接合作、统一招商推介和利税共享机制。

四、意见建议

一是强化交通互联。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省际毗邻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统筹协调宣城高铁站-高淳轻轨站公交专线等跨省公交线路设置,给予资金支持,加快省际毗邻地区跨省公交一体化建设。同时,建议省交通部门合理规划省际毗邻地区交通布局,协调省交控集团等单位,对狸桥-双坑一级公路收费站等部分影响省区间交通互联的交通设施予以调整或撤销。

二是强化政务互通。建议省数据资源管理局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逐步吸收并轨市、县两级自建系统,从国建、省建系统两个层面搭建统一受理平台,加强与周边省市数据对接,统一“跨省通办”事项标准和办理流程,优化调整“跨省通办”事项业务规则,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程度,完善业务分类、办理层级、前置环节等要素,实现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域同标准审核、无差别受理。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建议省级层面在新型功能区发展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能源和排污权交易市场试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拟创建的新型功能区内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矿山修复治理、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重点项目资金申报工作加大支持力度,有效增强省际毗邻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载能力。

四是强化协调对接。建议省有关部门加强与江苏等周边省市沟通协调,建立省、市、县三级一体联动、高效运转的对接合作机制,对新型功能区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需要省级层面对接解决的共性问题定期进行梳理,统一协调解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