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建设现状
1、思想认识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州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粮食安全工作决策部署,组织指导全区政策性粮食购销和储存管理,积极引导社会化粮食收购,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大幅提升。总投资9288万元的“宣州国投粮食储备库项目”,已于今年4月全面开工,建成后新增标准化仓容9.1万吨,将显著改善全区粮食仓储条件。
2、仓容保障充足。宣州区区属国有粮食企业共有20.1万吨粮食仓容,2016年存粮达到18.6万吨,随着近几年国家粮食“去库存”步伐加快,目前仍存储政策性粮食5.49万吨,其中省级储备粮5000吨,市级储备粮1万吨,最低收购价粮3.99万吨。
3、产后服务有力。全区现有各类粮食烘干企业33家,日烘干能力达0.45万吨;大米加工企业23家,日加工能力2200吨;饲料加工企业8家,年生产各类饲料59.5万吨。2018年,在上级支持下兴建了金亭、景丰2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1个军粮应急供应中心。2014以来共建设“两项工程”(放心粮油、主食厨房)网点50个。全区初步建成了粮食从收割到归仓、从加工再到餐桌的全流程服务体系。
4、调控制度完备。及时修订《宣州区突发粮食事件应急预案》,调整设立了15个粮油应急供应网点。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由于粮源充足,调控得当,全区粮油市场始终保持平稳有序,未出现大的市场波动。
二、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的两点建议
应该看到,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工作短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是“老旧粮库”占比仍然不小。如:宣州区现有34个收储库点,总仓容20.1万吨,分布在16个乡镇,点多面广,单库点仓容小,76.1%为1998年以前建造的砖木结构仓库,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粮食管理需要。二是粮食储备规模不足。目前,多数地方未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落实政府储备。如:宣州区常住人口(含市经开区)77.78万人,应保持不低于3万吨(原粮)的政府储备,但目前并未设立区级政府储备粮,仅承担了1万吨市级储备粮的收储任务,远未达到规定的调控规模。为此建议:
1、持续加大粮库建设投入。近年来,省、市级国有粮食企业仓储条件得到了大幅扩容和提升,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建议国家加快对县级粮食仓储能力建设布局和投入,下决心淘汰位于乡镇的“陈仓老库”,在每个县选择几个产量大、交通便利的区域中心,布局建设规模适度的标准化粮库,以方便农民就近售粮,节约售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2、加强对地方粮食储备考核。地方粮食储备是地方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平抑市场价格、稳定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建议国家出台地方粮食储备考核办法,作为粮食安全考核重要内容,夯实各级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对人口多、财政困难的县给予储备补助,切实增强地方粮食调控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