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网站信息报送

周王:“三治融合”展新颜 幸福美丽胡家涝

发布时间:2021-12-13 10:28 来源:周王镇人民政府 浏览:
【字体大小:

在我区周王镇绿宝村境内有一座中南山,海拔400多米,山形似一只双翼伸展的凤凰,山间一条名为“胡家涝”的峡谷声名很响。当地有诗赞曰:“蓝天白云飘朵,青山峡谷溪河,绿林百鸟高歌,碧水彩鱼跃波,蓬莱仙境何乐,唯有钟南山麓。”

如今的胡家涝自然村,不仅有美好风光,更有一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的大型生产基地遗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和游客来此访古探源。同时,该村还成功入选全省5个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单位,通过协商自治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用行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说起宣纸的话题,胡家涝村民或激情四溢,或娓娓道来,古宣纸厂的故事似乎栩栩再现。

1984年夏天,胡家涝的村民专程从泾县小岭请来曹康臻纸浆师到胡家涝实地考察,偶然发现了一块制作宣纸的古石器,当他继续查看周围时更是大吃一惊,周围竟然有这么多的制造宣纸的古遗迹,曹康臻立即与当时的宣州市文物局取得了联系,在多方认定后,1986年11月,最终成立了胡家涝古宣纸厂遗址文物保护区。

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村民发现家门口的古宣纸厂遗址有湮灭的危险,近2万平方米的保护区内杂草丛生,原宣州市政府竖立的“古宣纸厂遗址”石碑无人问津。

为进一步为胡家涝的过去进行历史正名,自1998年开始,村民多次自费赴外地档案馆、图书馆查阅资料,并联系民间书籍收藏爱好者进行查证,考据出“宣城县之纸为‘宣纸’”“宣纸,宣、宁、泾、太,皆能制造”等记载。在他们的努力下,2011年市、区两级政府请来省里专家,评审通过并确认胡家涝为原宣纸厂,同时向安徽省申请保护。

如今的古宣纸厂遗址,保护面积由2万平方米调整为5万平方米,包括晒料场、漂洗池、厂房房基等。虽已面目全非,却还是可以窥探到曾经的辉煌。破损的遗迹古韵犹存,萦绕在整个胡家涝,赋予这个山水之乡更深的意义。

“三治”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为进一步促进村民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形式,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2017年8月29日,安徽省民政厅发文:周王镇绿宝村胡家涝自然村被确认为全省五个之一、我市唯一的一个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单位。

为有效推进试点工作,绿宝村相关人员先后赴全椒县、黟县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并将合并村时原村委会办公室进行了改造维修,同时开展摸底调查及登记工作,广泛听取和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017年12月30日清晨,酝酿了近4个月的胡家涝自然村村民自治工作破茧成蝶,村民通过自己神圣的一票,选举出胡家涝自然村的管事人和干事人(理事会组织及其成员)。

“我们立即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乡贤议事会,并在完善村民自治条例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一个党员义务巡逻队。依托这些载体,大力推进党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工作,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担任胡家涝自然村村民自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绿宝村党总支书熊小宝介绍道。

自治管村、法治治村、德治润村,胡家涝自然村的政治、人文、社会环境焕然一新。

过去的胡家涝饮水工程无人管理,爆管、断水现象时常发生,现在理事会实行了长效管理,定期派人清理污垢、消毒、检查水管,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现在是枯水期,只要水流量供应不上,我们就发动群众对河道进行清理。水的维护一直都是我们党员带头、群众配合,可以说大大减轻了村里的工作负担。”作为村里的“新乡贤”,任劳任怨、退休不褪色的绿宝村老支书、理事长夏天华利用自己在群众中的威望和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得协商和自治的推广更加“如鱼得水”。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现在的胡家涝,可以用“村民自治抓得实、公益事业有人办、困难群众有人管、乡村经济大发展”来归纳。“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和谐而美丽的新乡村。”熊小宝说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