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最动人。“五一”假期,水东古寨开园迎客,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走进乡村田野,体验民俗文化,水东镇乡村旅游人气旺。
“小乡村”迎来“大项目”
水东古寨——石头寨位于水东镇宗村,是水东镇山岳文旅项目的子项目之一。
驾车沿着蜿蜒的乡道一路向南,沿途风景旖旎,春光无限。进入宗村路口右拐,不一会就看见一座依山而建、巍峨耸立的石头寨,上面彩旗飘扬,让人眼前一亮,迫不及待想去一探风光。
5月1日上午9点58分,伴随着锣鼓声、烟花声,水东古寨的大门徐徐打开,开门迎客。游客们排着队陆续进入,古寨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谁也想象不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乱石岗。
如何在偏僻乡村开拓振兴之路,让这座“荒山”变“金山”是摆在水东镇面前的一道难题。
乡村振兴,文旅先行。2019年,南京淳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我区振宣文旅公司合作,开发创意乡村文旅项目——山岳文旅,主要开发建设华东石林、皖南竹海、太平寨3个子项目,并配套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山居民宿、竹木小屋、古集市等服务设施。
“我们想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创新的手法,借助原生态的山、本土的木、当地的石,将一个曾经的乱石岗焕然一新,打造成创意景点,为千年古镇水东的文旅发展增添新活力。”水东山岳文旅项目管理部负责人袁善民介绍道。
当地人找到好工作
走进古寨,沿着台阶拾步而上。清一色的石头建筑,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几百年前。山的一边是络绎不绝的游人,山的另一边则是加紧施工的工人。
据袁善民介绍,山岳文旅项目计划在10月1日前完成华东石林、皖南竹海两个子项目的建设,为保证项目顺利推进,目前,现场每天有近500名工人正在加紧施工。
项目施工为当地老百姓就地就业提供了机会。现场施工的工人半数以上来自周边的村落,陈德明便是其中之一。今年48岁的陈德明是水东镇前进村山河村民组的村民。
陈德明早年在市区做手艺,专门帮人安装门窗。6年前,老陈回到家乡干起了果蔬采摘,流转了近30亩地,种植了草莓、樱桃,但由于位置离市区较远,采摘生意并不理想。
2020年3月,水东山岳文旅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陈德明便从操旧业,打理果园之余,还到施工现场做起了电焊工,一天有200多元的收入。
最让陈德明开心的不仅仅是在家门口找了一份工作,还有景点开放后大量游客带来的新希望。
“这么好的旅游景点开在我们采摘园门口,相信我家的采摘园也能沾沾人气变红火。”陈德明笑道。
近年来,水东镇依托大景区建设,创新思维,大力发展文创旅游,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带动了周边大量村民就业。
土特产迎来新销路
开寨现场还举行了水东村民集市开集活动。走进乡村集市,水东木梳、水东蜜枣等土特产摆在路边,供游客观赏购买,好不热闹。
前进村西山村民组村民陈立春正在自家的摊位前忙得不亦乐乎。今年59岁的陈立春是一位农场主,主要销售土鸡、土鸡蛋等农产品。听闻山寨5月1日正式开寨,陈立春立即和项目运营方联系,租下了这靠近售票口的摊位。
“早上带了4筐土鸡放门口,一会功夫就卖完了。”陈立春大概算了算,光是4筐土鸡就卖了3100块钱,加上土鸡蛋、饮料等,开寨第一天,他的营业额不低于5000元。
“村民集市既让游客们体验历史文化和享受民俗传统,又让村民手里的土特产有了销路,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前进村党委书记杨忠明相信,随着游客数量的增长,土特产的销路会越来越广,村民们的收入也会越来越丰厚。
水东镇山岳文旅项目以农民为主体、依托本土资源特点,创新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让特色乡村成为极具差异化和独特性的吸引市民的旅游目的地,在绿水青山之中真正走出了一条有产业有产品更有持续产能的发展新模式。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国家乡村振兴的元年,我们将不断创新业态,吸引游客乡村游,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袁善民说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微信
政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