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公报 > 2021年第6期 > 统计数据
  •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7338/202106-00034
  • 组配分类

    统计数据
  • 发布机构

    宣州区人民政府
  • 发文日期

    2021-06-24 10:24
  • 发布文号

  • 关键词

  • 有效性

    有效
  • 信息来源

    宣州区统计局
  • 主题导航

  • 信息名称

    1-5月宣州区规上服务业运行情况简析
  • 内容概述

  • 浏览次数

    897

1-5月宣州区规上服务业运行情况简析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宣州区委区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全区上下扎实开展“六大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稳步恢复,规模以上服务业继续保持恢复性高增长态势,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幅创历史新高,增幅位列全市第一。

一、基本情况

(一)营收保持高位增长,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1-5份,全区7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7亿元,同比增长40.6%,两年平均增速为13.7%,较1-2月增幅高4.7个百分点,总量和增幅居全市第一。省平台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0.7亿元,同比增长25.0%。两平台合并后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40.1%,两年平均增速是13.4%。

(二)十大行业九升一降,四大行业增长迅猛。

1-5月份,规上服务业统计涉及10个行业门类,10个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九升一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教育和娱乐业四个行业增幅均超4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幅达到103.9%,两年平均增幅66.1%,超全部规上服务业两年平均增幅52.4个百分点。

(三)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有效拉动规上服务业增长。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相关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增长势头良好。1-5月,上述三个行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0.5亿元,占整体比重达到45.5%,拉动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8.4个百分点。

(四)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全市行业支撑

全区其他营利性规上服务业企业共27家,实现营业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80.9%,增幅居全市第三,高于全市24.7个百分点;其他营利性省平台服务业企业共25家,实现营业收入0.4亿元,同比增长20.2%,两平台合并后增幅73.3%,居全市第一,增幅高于全市22.2个百分点,为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发展不均衡。从行业数量分布看,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物业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大行业,三大行业企业数39家,占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的54.2%,从实现营业收入看,三大行业实现营业收入8.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的38.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在规模、营收、企业覆盖率等各方面存在差距。

(二)少数行业回暖不及预期。1-5月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两年平均增速7.9%,低于规上服务业两年平均增速5.8个百分点;文化、体育与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3%,两年平均下降29.5%,低于规上服务业两年平均增速43.2个百分点。以上两个行业虽然上年受疫情冲击大,基数低,但目前回暖状态未达到规上服务业平均水平。

(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营运能力堪忧。1-5月,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5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只有780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3%,在规上服务业10大行业中是唯一下降的行业。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当前,我区规上服务业发展虽然呈现高增长态势,但仍还存在新增企业少、体量小、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继续稳存量、抓增量、补短板,助推全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抓住契机,促进国有服务业企业升规入库。6月中旬我局联合区发改委对市国控集团、市交投集团、市城建集团、市开盛集团、市东部新城投资集团、区振宣集团、区国资集团、区高新投公司等市属、区属国有企业的组织架构、经营情况及入统情况开展走访调查,此次共调查69家单位。通过排查,有14家企业在年底前预计可以入统,其中服务企业8家,要密切关注,做好后期统计跟踪服务,及时做好入统工作。

   (二)挖掘潜力,强化新增服务业企业入统工作。高度重视服务业企业培植工作,加强部门联动、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大内部挖潜,认真开展企业清查、摸底工作,培育一些发展稳定,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特别是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企业的培育入库,做到应统尽统。

(三)压实责任,促进在库企业提质增量。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部门监管职能和政策助推优势,加强统计监测,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关注规模企业的培育,又要做好在统企业的帮扶指导,关注企业发展及成长,避免在库企业因经营不善出现退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