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区政府> 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7338/201701-00040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宣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宣州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17-01-04 发布日期: 2017-01-04
宣州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01-04 10:32 来源:宣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2017年1月3日在宣州区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宣州区人民政府区长  汪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6年,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和特大洪涝灾害的叠加影响,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顶住压力、保持定力、精准发力,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预计,全年完成区属生产总值238亿元,增长8.8%;财政收入35.4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4亿元,增长12.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173元、13556元,分别增长8.5%、9.5%。

聚焦工业突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全面实施调转促“465”行动计划[2]。出台《宣州区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从政策导向上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着力营造创新发展浓厚氛围。新型工业加速推进。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联百企”、企业困难清单帮扶和“经济运行调研指导月”活动,解决企业困难180余项;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4.48亿元。新材料、医药化工、碳酸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总产值突破百亿元。新材料基地获批市级战新基地。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家,全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0亿元,增长40%。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家;建林机械获省重大科技专项,宣酒集团被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福美达等3家企业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欧帝斯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两化融合”[3]贯标试点企业。宣州科创中心获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0563创客街”[4]获批省级众创中心。“宣酒”成功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创成省著名商标7件,省名牌产品5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4家,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0亿元,增长11.5%,增幅居全市第一。现代服务业日趋繁荣。成立宣州区电子商务协会;搭建“亿家康”、“龙武商城”等县域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全国最大的村镇O2O平台[5]“乐村淘”落户宣州。银通国际广场主体完工,万达广场开工建设,星隆国际宣城美食小吃街开业运营,年营业额超亿元大型商场超市达5家,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7家,总数达135家。博亚竹木、世纪照明等企业积极“走出去”,加快海外发展步伐。实现进出口总额1.56亿美元;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增长10%。国盛证券、中投证券正式营业,博瑞特热能签订主板上市辅导协议,金佰格包装等4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全年“政银担”[6]贷款13.5亿元,“税融通”[7]贷款1.8亿元,均居全市前列;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6亿元、贷款余额422亿元。文化旅游业活力迸发。成立振宣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宣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会,推动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围绕水东大景区建设,投入5亿元启动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与无锡文旅集团、杭州兴意集团深度合作,投资24亿元的水东古镇开发项目、15亿元的亲心谷项目开工建设。水东大景区项目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水东镇入选安徽省“千年古镇”,前进村荣膺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七岭村、小胡村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在水东、溪口等地探索乡村旅游“六统一”标准化建设[8],全域旅游加速推进。景域山庄等景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官塘湖、昆山湖分别申创3A、4A景区。成功举办“宣州·丹阳”首届昆山湖帐篷旅游文化节、“健康安徽”2016环江淮(宣州站)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家、民营文化企业84家。全年接待游客943.2万人次,增长23.3%;实现旅游收入49.32亿元,增长25.59%。现代农业平稳发展。全力克服洪涝干旱灾害影响,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9亿元;粮食总产量51.1万吨,水产品产量6.77万吨,肉蛋总产量15.2万吨。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总产值13.5亿元,启动宣州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建设,成功跻身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沪皖、鄂皖烟草农业示范园和黄渡四化同步实验区协同推进,实现烟叶产值2.6亿元。“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达1亿元。瑞丰(农业)融资担保公司累计担保贷款78笔8379万元。新增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家庭农场264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实现农产品规上加工产值73亿元。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通过省级验收。成功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茶业发展示范县(区)。

致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重点改革稳步推进。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区)。花园村股改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农村“三变”[9]改革全面启动。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国有林场改革。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扎实推进。“营改增”[10]试点全面完成。设立并有效运行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振企、凯璞庭2家资产管理公司。进一步完善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在全省首创“出口退税贷”[11],形成信用贷+退税贷模式。深化“放管服”[12]改革,建立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区政府保留权力事项同比减少39%,权力清单运行平台投入使用。完成“三证合一”、“一照一码” [13]、公务用车等改革。开放合作成果丰硕。全面对接苏浙沪,深化与丹阳、南浔、安吉等地交流合作,与高淳结为友好区。完善招商项目异地落户利益分配机制。坚持全民招商、专业招商并举,精准招商、以商招商联动,尚亿汽配、千缘模具等汽车制造产业链项目纷纷落户。江阳车业、华纳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海通模具、大贯森林制线等项目顺利投产。蕴通管业当月签约、当月开工,普益电池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创造了“宣州速度”。全年新签约项目19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开工175个,竣工81个,投产76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9亿元,到位资金总量及增幅全市第一。坚持引资、引智并重,引进高层次科创团队10个、入选省级科创团队2个。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坚持“项目立区”,全年谋划项目510个,达到可研程度355个,为全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一单清”和问题销号制度,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帮扶。坚持项目准入并联审定制度,预审项目123个,准入101个,项目质量、效益及产业契合度明显提升全年新开工、续建5000万元以上区重点项目116个,其中工业项目68个,总投资247.4亿元,增长15%;主导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29.7亿元,增长17%。列入省重点项目79个,完成投资60.8亿元;列入市亿元以上项目87个,完成投资67.7亿元。“两区四园”加快发展。宣州经济开发区5项主要经济指标[15]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凸显。实现财政收入7.5亿元,增长36.4%;规上工业增加值25.5亿元,接近全区“半壁江山”;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1个,26个开工、20个投产,计划总投资超60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总数达7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家。成功申创全省首个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清理盘活天麟墙体、威龙汽配等闲置企业8家、土地580亩。宣州工业园区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志恒机电、林泰铜业、迅谷科技实现“腾笼换鸟”[16],盘活土地80亩;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3.7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狸桥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碳酸钙、电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加速壮大。8个项目开工,8个项目投产;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4亿元,财政收入1亿元。水东、水阳、寒亭等园区错位发展,成效明显。

统筹城乡建设,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力服务中心城市建设。积极破解市、区征迁工作体制机制难题,加快推进市区征迁工作。整合宛溪河二期、棚户区改造和市重点工程征迁指挥部力量,全面推行扁平化决策、网格化管理[17]。抽调60名干部脱岗参与征迁工作。启动纺织厂、丝绸厂及周边棚户区改造等82个棚改和市重点工程项目土地房屋征收全力保障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商合杭高铁、水阳江大道闭合段、1100kv古泉换流站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有容路、农资路等25项目土地房屋征收工作。8月份以来,共征收土地5000亩、房屋44.2万平方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有效保障市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齐力共创文明城市。深入推进“文明区”创建,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年”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第二轮测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技术评估。文明创建全面延伸至乡镇,投入2000万元对集镇建成区进行改造整治。实施市容环境专项提升工程,投入2500万元,改造老旧小区195个、背街后巷139条。强化违法建设管控,拆违9.8万平方米。健全“联点共建”和路段长制度,落实小区包保责任制,强化非物管小区常态化管理,全区1805名干部联系16714户,开展4轮入户走访,解决问题1920个。推进“好人宣州”建设,获评“安徽好人”10名,群众文化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大力改善城乡环境。完成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深入实施“三线四边[18]综合整治,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9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和68个自然村整治。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初步形成;狸桥、水东、水阳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营,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有力保障G20峰会期间良好空气环境质量。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河道采砂管理进一步加强。G318宣城至郎溪十字段、S207周王至溪口段改建工程加快推进。宣州综合码头、小河口大桥改建工程稳步实施。投资3.7亿元,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549公里。

决胜抗洪救灾,民生福祉有效保障。抗洪救灾取得全面胜利。面对特大洪涝灾害,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果断决策、迅速行动、科学调度,坚持“两手抓、统筹干”[19],严格落实区领导联系包保、“堤上办公”和“一日三会商”制度。广大干部群众和人民子弟兵齐上阵,全区上下万众一心,共战洪魔。开展了宣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受灾群众转移安置行动,安全转移10.9万人,集中安置7000余人。迅即制定“1+19”灾后恢复重建方案[20],筹措资金5.6亿元,全面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完成16个漫破圩口堵口复堤;重建、修缮倒损房屋5454间,倒房重建工作顺利通过省验收并获优秀等次;175户受灾工业企业一个月内全部恢复生产;亚邦、金宏、司尔特等企业及社会各界纷纷献出爱心,宁国、泾县、广德等兄弟县市伸出援助之手,募集款物3577.6万元。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转移安置群众无一人伤亡、灾后无一例疫情发生,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了经济健康发展。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整合资金8340万元,扎实开展脱贫攻坚“七大行动”[21]。制定区级“1+13+15”政策[22]和考核办法,坚持“问题导向、清单管理、结果倒逼”工作机制,完善“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形成区领导“一对一”联系、区直单位包保、民营企业结对、13支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工作格局。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全年发放金融扶贫贷款2000余万元,开展“全国扶贫日”项目认领和扶贫认捐活动,认真扎实做好省第三方全覆盖测评评估,建档立卡贫困户9913户19649人现行标准下有望脱贫,13个贫困村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社会事业加力发展。投入14.4亿元,实施33项民生工程,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8%。推进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更加关注重点人群就业,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7883人。市一幼、六幼新校区完工,夏渡新城等3所城区小学建成使用。推进教育公平,分类施行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获批全国首批农村职业和成人职业教育示范县。市第四人民医院异地建设和宣城中心医院新址搬迁有序推进。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获批省医共体[23]试点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推开。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计生服务管理进一步完善。创成全国新一轮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单位、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宣木瓜入选“十大皖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成57家数字化农家书屋。宣笔“莲蓬斗笔”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

创新社会治理,依法行政全面加强。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接受区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办理市、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1件,政协委员提案139件,办复率100%,满意率进一步提升。全面创建“法治宣州”,顺利通过“六五”普法终期评估,正式启动“七五”普法。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46件。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坚持领导开门接访和带案下访,建立网上信访大厅,规范网上信访事项办理,推动信访积案有效化解。及时办理市长热线、区长信箱和政民互动咨询投诉案件1566件。政务中心顺利搬迁。宣州政务微信、微博正式上线。建成精品社区4个、示范社区13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成运行。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行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深入推进巡察“全覆盖”,开展集体“三资”[24]“酒桌办公”等重点领域专项检查。完成审计项目237个,节约政府支出9375万元。深入推进“平安宣州”建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居全省前列。强化应急人防演练,有效处置应急突发事件。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铸安”行动,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区人武部获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胡村回族村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进一步发挥作用,气象、宗教、物价、供销、档案、地方志、消防、外事、侨务、红十字会、邮政、通讯、残疾人、老干部、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全面加强。

各位代表,2016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本届政府划上了圆满句号。过去五年,我们战胜了诸多困难与风险,经受住了严峻挑战和考验。经过五年的奋力拼搏,宣州这片热土发生了新变化、增添了新活力、孕育了新生机,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了厚积薄发的新阶段。

这五年,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财政收入总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省14个县改区首位。区属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较2011年末均净增百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1.341.637.1调整到14.84540.2。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前列。共荣获国家级荣誉18项,省级荣誉22项。成功入选2016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水阳镇、狸桥镇入选全国千强镇。这五年,发展势头积极向好。启动各类改革试点、示范及试验区建设25项,其中国家级14项,一批改革试点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成功引进重点项目1026个,利用省外资金突破千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产值均实现翻番,分别达60亿元、27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由92家增至251家。“两区四园”总产值达200亿元,占全区总量80%以上。“工业强区”战略效益凸显。这五年,城乡面貌深刻变化。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区)、省级卫生城市(区),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美丽乡村扩点成面,完成55个中心村建设和420个自然村整治。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10个。改造升级农村道路1145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芜申运河宣州段顺利完工;新建宣狸、宣泾一级公路66.7公里,建成宣南铜、宁宣杭高速公路78.6公里,成为全省第二个拥有环城高速的城区。这五年,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民生工程累计投入53.4亿元,较上一个五年增加3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1年末分别增加13178元、4618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不断提标。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建和改扩建养老机构46所。新建学校11所、改扩建学校13所,改薄[25]学校62所。高考万人本科达线率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新建医院2所,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1所,实现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全覆盖。全面完成渔民上岸安居工程。解决40.8万群众饮水不安全和14.8万农村居民用电难问题。

各位代表,五年艰辛历程,成绩振奋人心,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保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锐气,既依法合规,又打破常规,才能破解发展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难题;只有上下齐心、团结协作,坚持市区一体,积极主动作为,在困境中寻机、在逆境中争先,才能形成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只有突出工业、狠抓招商,始终保持发展定力,牢固树立“项目立区”理念,奏响“工业突破”最强音,才能持续增强发展源动力;只有竭诚为民、常怀初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才能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骄人业绩。

回顾过去,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班子接力奋斗的结果,是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力同心、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宣部队、武警和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宣州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成绩属于过去,前路依然艰辛,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区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快、发展不优、发展不均。从经济层面看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产业集聚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外向依存度低仍是我们的短板,传统产业改造急需加快,新兴产业有待继续发力。从社会领域看,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等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社会民生问题还需下大力气解决。从政府自身建设看,思想解放深度、开放发展程度、服务发展力度还存在明显不足,一些部门和干部的创新能力、进取精神、担当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面对、坚决改进,决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未来五年,是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期,也是我们加快转型发展机遇期、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26]决胜期、实现全面小康攻坚期。中央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一带一路”[27]“长江经济带”[28]“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为我们培育发展新动能带来重大政策利好;省委、省政府坚定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29],打造“一圈一带三区”[30],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31],为我们拓展发展新空间提供了重要机遇;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四个特色之城”[32],为我们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提供了巨大空间。随着“工业突破”、“项目立区”的深入推进,宣州发展积极因素不断聚集,机遇前所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我们坚定进位赶超的决心不变,保持攻坚克难的韧劲不减,践行发展新理念,敢闯发展新道路,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就一定能开创宣州发展新局面!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要求,紧紧围绕市委“235”工作总体布局[33]和区委“1233”发展思路,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以“首府、首位、首善”的责任担当,全力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聚力打造“四个特色之城”、奋力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确保提前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一个确保”:确保提前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个提升”: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

“三个力争”:区属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00亿元,财政收入力争达到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美元;

“三个改善”: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49∶42.5;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3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亿元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为此,我们要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坚持创新发展,打造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新宣州。扎实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聚焦精准发力,让战略性新兴产业“盆景”变“风景”,打造“百亿企业”、“千亿园区”;优化产业升级,促进传统产业进军中高端,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引导跨界融合,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推进现代服务业迈向智慧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大科创人才团队引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坚持协调发展,打造城乡统筹、互促共进的新宣州。围绕中心城市发展新定位,在无条件服从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用力,在零距离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市直部门支持上用劲,在强化市区一体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打造“四个特色之城”上更加主动作为。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全区协调联动发展。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眼全省领先,建成一批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优先、低碳环保的新宣州。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宣州样板,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生态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区乡村三位一体环境保护和监管体系。扎实推进生态廊道和森林稳绿增效行动、“绿色矿山”[34]建设,加快构建宣州绿色生态屏障;加强河道污染治理,建立河长制,为群众提供天蓝、地净、水清、气爽的优质生活圈。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高节能、节水、节地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创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业和保护示范区,加强绿色产品开发运用。

坚持开放发展,打造内外联动、合作共赢的新宣州。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区域分工协作,着力打造要素汇聚的综合枢纽之城,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重要节点城市。着力构建以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为骨干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支持符合条件企业申请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仓库,大力发展公铁联运、水铁联运、陆水联运,建设对外开放新平台。突出“八个对接”[35],与丹阳、高淳、南浔、安吉等地加强合作,建立区域互动机制。加强专业化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突出强链、补链、延链,着力开展精准招商,提高特色主导产业的关联度和契合度。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进出口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力提升我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打造民生幸福、平安和谐的新宣州。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出列目标,同步跟进后续保障措施。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全民创业,统筹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宣州”,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和社会化。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法治宣州”、“平安宣州”建设,进一步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构建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为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宣州保驾护航。

三、2017年工作目标及重点工作安排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更是我区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新征程要有新气象、新起步当有新作为。我们要按照省、市工作总体要求,坚定讲看齐、把握新常态、贯彻新理念、奋力促创新,以“工业突破”为主线、以“项目立区”为抓手、以“民生保障”为根本,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确保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努力推动宣州新一轮大发展、大提升。

综合考虑,建议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区属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左右,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确保增长6%以上,力争达到3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降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以“改革创新”为引擎,强驱动、解新题,激发宣州发展新活力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改革任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36]五大任务。因企制宜、一企一策,采取并购、重组、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难以恢复生产经营的特困企业。落实税费“减免退”优惠政策,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货币化安置率,市区一体积极化解房地产库存。优化金融环境,强化金融风险、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聚焦“全创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营改增”后续税收征收管理,密切国税地税合作启动供销系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和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全域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启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37]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加快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推进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组建南方林业产权交易市场宣州分中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府权责清单,建立公共服务清单。加快实施“五证合一”[38]“两证整合”[39];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40]监管制度,探索“一站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全区综合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深入推进其他领域改革,确保各项改革落到实处。

加速释放“双创”潜能。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出人才资源和平台建设,激发宣州“双创”活力。努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创业型领军团队和人才。扎实推进“322”创新团队[41]及带头人队伍建设,建立更加灵活的柔性人才政策,全年力争引进省级科创团队3家。发展“归雁”经济,鼓励在外科研人员、宣商、高管、熟练技工等回乡创业。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表彰优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大力推进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搭建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平台,设立科创产业基金,加快宣州科创中心、智谷软件产业园和“0563创客街”建设。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建设孵化器,加快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42]的创业孵化体系,精心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孕育“双创”梦想小镇。鼓励企业与苏浙沪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合作,引导晶瑞新材料、博瑞特热能、亨旺新材料分别建设企业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研发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专项行动,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个,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亿元;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授权发明专利30件以上。发扬“工匠精神”,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质量提升行动,争创省著名商标7件以上,省名牌产品4件以上

(二)以“工业突破”为主线,抬标杆、促升级,蓄积宣州发展新动能

突出发展新型工业。持续推进“工业突破年”活动,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宣州行动方案”,锻造宣城工业第一板块。围绕重点产业积极“引”。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化工、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积极推动国药集团、中建材、南方建材、中捷集团、汇宇集团、中诚控股等央企和500强企业强化在宣州发展战略,打造牵动性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加快形成龙头带动一般、一般环聚龙头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产业层级围绕战新基地主攻“聚”。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支持云乐汽车、亨旺新材料、汇宇能源等战新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新材料、医药化工、碳酸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力争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围绕传统工业加速“转”。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抓紧落实市政府智能制造“315”工程[43]实施传统工业信息化改造,推进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建设,加速传统工业“两化融合”,新增省级以上贯标试点企业6家。围绕实体经济全力“扶”。坚持本土企业与外来项目一视同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大力开展区领导联系帮扶重点企业和“百名干部联百企”活动。实施亿元企业培育计划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深化“政银企”合作,持续推进“政银担”、“税融通”、“出口退税贷”等新型融资模式,全年信贷投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拓展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力争产值超亿元企业达48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全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90亿元,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67亿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

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以打造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为契机,打响宣州现代服务业品牌,做大做强中心商贸区,支持餐饮、体育、文化、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幸福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服务供给。建设宣州物流产业园,服务宣州经济社会发展。“互联网+”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建设宣州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孵化园,培育和引进电商企业100家。与阿里巴巴开展战略合作,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成区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和80个村级淘宝店。推进卫浴产品出口基地转型升级,完善产业链和公共配套服务,提升卫浴产品品牌和国际影响力。建立外贸企业服务中心,积极引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力争全区企业本地报率超过50%。支持企业自建海外运营中心、海外营销渠道和并购销售网络。培育限上商贸企业10家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亿元以上,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利用外资1.23亿美元。

全域发展文化旅游业。着力构建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全力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探索嫁接文化旅游IP理念[44],与无锡、高淳、丹阳等地实力文旅企业深度合作。以振宣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为载体,积极引进、扶持社会资本参与文旅产业项目开发,充分发挥“旅游+”综合带动功能,打造“生态、文明、研学、健康”之旅。重点培育水东大景区、南部山区、北部片区和环城文旅休闲带,全力提速亲心谷、昆山湖、官塘湖、大豪生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旅游厕所革命”[45],进一步完善旅游集散中心等景区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统筹管理模式。大力培育文创和导游队伍。进一步强化文旅品牌驱动,继续举办“宣州·丹阳”昆山湖帐篷文化旅游节和水东蜜枣文化旅游节。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探索旅游营销新模式。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46],深度合作开发休闲度假养生旅游产品,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成省级优秀旅游乡镇(示范村)1个、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1家以上,全年实现旅游收入超60亿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集聚发展,力争新增规上文化企业3家以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

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区)、省级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速宣州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建设,提升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专业功能、示范引领”影响力,力争落户加工型企业4家,开工3家,全力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先行区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坚持“稳规模、提品质、增效益”,进一步优化烟叶生产布局,全面推行烟稻轮作,种烟7万亩,打造全国精品烟区;狸桥鄂皖“黄鹤楼”烟叶示范园新建千亩特色农业示范区;以沪皖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为基础,引进蓝莓科技研究中心和长三角植物功能食品研究中心(院),建设宣州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发挥瑞丰(农业)融资担保平台作用,增强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能力。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新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新增家庭农场200家。力争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80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达26家。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大力发展精品水产、高山绿茶、花卉苗木、宣木瓜等特色产业,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开辟农产品销售新渠道。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突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新增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2个,新认证“三品一标”[47]产品7个。

(三)以“项目立区”为抓手,广招商、扩投入,构筑宣州发展新支撑

集聚项目建设“主动力”。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理念,集全区之力、汇全区之智零距离服务项目建设,着力解决项目相对匮乏、工作流程不清、政策掌握不准、技术力量不够等突出问题,实现数量、质量、效益“三提升”。紧紧围绕发展、民生、脱贫、平安四大板块,抓紧谋划一批打基础、管长远、补短板、增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抢抓国家实施“三大战略”[48]“七大工程包”[49]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争取2017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后续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着力“三重一创”[50],全力争取牵动性强的“制高点”项目。坚持项目准入并联审定和“绿色通道”机制,对进入“通道”的“好大新”项目,专人专办、加快推进。严格落实“四督四保”[51]要求,成立区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建立“四个一”工作机制[52],继续实施“百名干部联百项”,完善准入项目落地跟踪机制和“帮扶清单”制度,分层分级分类调度,切实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和投产达效率。推进宣美汽车、德泓国际等重点项目尽快落地,美诺华药业、固美肥业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力争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0个以上,列入省重点项目不低于40个、市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0个

唱响招商引资“主旋律”。招商引资是加速宣州发展的不二法门,必须久久为功、务求实效。招商路径上,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目前苏浙沪地区资金、项目的溢出效应及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锁定浙江杭州,上海松江、闵行、奉贤、嘉定及江苏昆山等重点地域,主动对接“孵化器”,深度承接、持续发力招商方式上,浓厚招商氛围,突出专业招商、以商招商,调整充实专业招商分队力量,强化招商人才培养,分片开展驻点招商、精准招商。完善招商政策,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和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全力招大引强、招好引新、招才引智。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化工等重点产业,制定产业招商图谱,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集群式招商。积极策划包装项目招商,探索开展全要素招商,继续开展“凤还巢”招商。招商服务上,采取“一对一、点对点、人贴人”方式,通过“保姆式”服务和“营养师式”帮扶,全方位、全过程优化招商服务环境。调整招商考核机制,实行招商引资和落地服务“两手抓”,经济部门主攻“招”,党群口部门全程“帮”,确保招商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90个、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60个,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以上,利用省外资金超150亿元。

夯实两区四园“主战场”。进一步优化“两区四园”产业定位,理顺管理体制,提升发展能级。宣州经济开发区创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投资15亿元启动城市综合体和产业社区建设,逐步实现产业布局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生活相融合。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四大行动[53]加速建设南部商贸区、港口物流区,加快推进中科热电、宣州自来水厂、徽商世纪城等配套项目,全力打造宜业宜居的北部新城。加速智慧园区建设,做优做精机械电子产业园,建设新型科创小镇;对接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设立大学科技园,逐步建立产学研创孵投大平台。投资5亿元建设新能源材料产业园,与上虞、南浔、无锡滨湖等经济开发区探索合作建园新模式。确保全年20个项目开工、20个项目投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亿元企业4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1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力争突破9亿元。宣州工业园区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突出发展机械产业,大力引进关联项目,提升机械产业层次与聚集度,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7亿元,财政收入1.7亿元。狸桥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启动物流园一期建设;围绕碳酸钙、装备制造产业积极盘活存量资源,招大引新,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6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水东、水阳、寒亭等园区强化招商引资、注重项目建设,按照板块定位,实施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园区。

(四)以“中心城市”为统领,提品质、优环境,塑造宣州发展新形象

全力冲刺“两个争创”。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年”、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坚持“8+4”工作机制[54]“联点共建、包保路段”制度,致力补短板、提品质、优环境,全面打好社区、楼栋、背街后巷、乡镇驻地创建等“十大决战”[55],以“得高分、居前列”为目标,全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规范物业服务市场,全力推进物管小区市场化、标准化管理,推进环卫作业“精细化”、“一体化”实施。深化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加强公用设施管护,规范市场经营,突出抓好集贸市场、河道沟渠等重点部位环境治理。深入开展“五治理两提升”[56]行动,继续巩固“三线四边”环境治理成果,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

紧密服务中心城区建设。以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毅力,继续推行扁平化决策、网格化管理、货币化安置,大力推进花屋新村、梅溪河等棚改项目和阳德路改造等市重点工程项目土地房屋征收,努力改善城市发展和群众居住环境。加快晨光、晨钟等安置区建设,启动阳德小区二期、虹桥小区二期等项目建设,为征迁安置创造条件。加强违法建设管控,基本实现新增违法建设零增长。加快推动城市北环线、宣州综合码头、巷口桥货运站扩能改造和芜宣机场快速通道建设,全力保障皖赣铁路、商合杭高铁、宁宣杭高速宣州段施工环境。加快启动三纵五横一环[57]路网建设,全力投入和服务“三河两港”[58]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水陆空互联互通大通道。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308公里;开工建设水阳江大桥接线工程;改造危桥2座。

加速推进镇村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坚持高品位规划。学习南浔、安吉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先进理念,按照“做大集镇、做美村庄”思路和“多规合一”[59]要求,编制集镇控制性规划和美丽乡村中心村规划,继续编制年度集镇建成区整治规划和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力争建制镇2017年建设区域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坚持高标准建设。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鼓励水阳、水东积极申报省级特色镇。支持水阳镇打造成苏浙沪绿色水产品直供基地,狸桥镇打造成宣宁经济带上的桥头堡,孙埠镇打造成城市新区,水东镇打造成承接苏浙沪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目的地;其他乡镇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设省级中心村9个、市级7个,整治自然村70个坚持市场化经营。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试点推广ppp模式[60],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领域,实行镇村资源资本化运作,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运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力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净”行动,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健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管理体制;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严守“三条红线”[61],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河长制”[62];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净化土壤环境。实施稳绿增效行动,完善森林生态体系。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推动循环低碳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五)以“首善之区”为根本,重治理、惠民生,共享宣州发展新成果

全力决胜脱贫攻坚。继续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建立责任清单,明确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强力推进脱贫攻坚“七大行动”,认真执行健康脱贫“351”政策[63],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建立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和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攻坚期内已脱贫人口不返贫。围绕“村出列”目标任务,加大帮扶力度,实施光伏产业扶贫、巩固特色种养业扶贫、推进加工业扶贫、进一步发动社会扶贫等,完成当年扶贫项目建设并发挥经济效益,使村内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确保全区1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切实保障社会民生。继续实施省定民生工程,确保财政民生支出比重80%以上。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金保工程”,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探索城乡低保一体化统筹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推广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管理模式,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人社基层平台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实施科学治水,做好“排得出、存得住”两大文章,加快推进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全面完成灾后水毁修复工程。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双桥联圩防洪工程、东大圩泵站更新改造、青弋江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启动汤村水库建设,提升水利工程整体抗灾能力。

持续深化社会治理。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创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做好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完善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扎实推进“七五”普法,打响“法润宣州”普法品牌。深化领导开门接访、带案下访机制,通过微信、APP等新媒体创新联合接访模式,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加强乡镇消防队伍建设,提升消防安全“四个能力”[64]。强化粮食流通监管,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促进军民融合,构建“大双拥”格局。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推动普及15年基础教育。加快推进市三中、信息工程学校改扩建和市五中新建工程,柏庄小学、市一幼状元路校区开班招生。改薄学校12所。推进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发展模式,整合生物工程学校和孙埠高中资源,成立新的生物工程学校;市三中和水阳高中尝试集团化办学。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区域医共体试点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宣城中心医院新院址投入使用,市第四人民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加快推进,启动精方大健康综合体项目建设。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健全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扎实开展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作用,做好物价、外事、侨务、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防震减灾等工作,推动关心下一代、老干部、老龄、残联、慈善福利事业加快发展。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一届政府肩负着时代使命、承载着人民厚望。我们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强化“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严的要求、拼的干劲、实的作风,全力确保各项决策掷地有声、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

坚持解放思想,建设创新型政府。宣州作为后发地区,我们要巩固扩大“讲看齐、见行动”和观念更新学习讨论成果,等高对接苏浙沪登高望远的世界眼光、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敢闯敢试的胆识胸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交通优势,坚持好为标准、快字当先,用新理念谋划新发展,用新机制解决新问题,用新开放打开新局面,精准发力、善于借力、凝聚合力,凡是有利于宣州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事,都要大胆试、大胆干,奋力在多个领域闯出新路,实现弯道超越。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主动接受区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依法履行政府职能,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新型智库建设,让政府各项重大决策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治区与以德治区相结合,真正实现法安宣州、德润人心。

深化效能提升,建设实干型政府。推进政府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具体化、具体工作责任。强化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干部职工担当有为,坚决向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开刀。切实精文简会,减少繁文缛节,把更多精力用在谋发展、抓建设上。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强化重要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建设大数据“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简化办事流程,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加快诚信宣州建设,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努力做到政府讲公信、企业讲守信、公民讲互信,实现以诚信凝聚商气、提升人气、弘扬正气。

切实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型政府。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严格遵守《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纪法规,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和预决算公开长效机制,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严控行政成本,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探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始终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持续加大腐败查处力度,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区人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务实的作风,砥砺拼搏、破浪前行,为奋力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宣州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调转促465行动计划】“调转促”指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2015年9月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465行动计划”指我区“调转促”具体方案。四大发展目标,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均指标继续前移;六大重点工程,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工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文化旅游发展工程、园区转型升级工程;五大保障措施,即强化规划引领、强化项目支撑、强化改革创新、强化政策保障、强化组织领导。

3.【两化融合】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4.【0563创客街】指由古昭亭文房四宝文化有限公司建设的宣城众创空间项目,位于吴作人美术馆周边,主要为创业者打造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创业孵化器,重点孵化和培育互联网、文房四宝产品、创意特色产品等领域的创意设计创业企业。

5.O2O平台】(英文:Online To Offline),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

6.【政银担】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对单户2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担保业务,原保机构、省级再担保机构、银行、地方政府按照4:3:2:1比例承担代偿责任,年化担保费率不高于1.5%。4321比例责任与再担保机制、银担风险分担机制、财政风险补偿机构三位一体、互为前提。

7.【税融通】指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中小微企业纳税情况,向依法诚信纳税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依法诚信纳税的中小微企业,可以将纳税记录作为企业信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8.【“六统一”标准化建设】指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改造标准统一对外营销统一接待安排统一定价收费统一培训管理。

9.【农村“三变”】指在坚持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开展“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简称“三变”)改革探索,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10.【营改增】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

11.【出口退税贷】指为解决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款未能及时到帐而出现短期资金困难,在对企业出口退税帐户进行托管的前提下,向出口企业提供的以出口退税应收款作为还款保证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12.【放管服】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

13.【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指商事制度改革中,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的登记制度。


14.5项主要经济指标指财政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6.4%、16.6%、16.9%、15.3%、11.1%

15.【腾笼换鸟】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措施。即将低端、落后、不具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转移出去,引进处于产业链高端、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环保的产业项目。

16.【扁平化决策、网格化管理】扁平化决策指将更多力量和资源下放到征迁一线,赋予征迁一线更多指挥权,乡镇办事处在征迁一线对部分问题即可进行决策,利于问题及时解决;网格化管理指各乡镇办事处将征迁区域划分若干网格,将干部分组分别包保一定数量网格的征迁任务。

17.【三线四边】指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村旁屋边。

18.【两手抓、统筹干】指面对“6·20”以来特大洪涝灾害给全区造成的巨大损失,坚持一手抓抗洪抢险救灾不松劲,一手抓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不动摇,全力确保实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既定目标,为全区“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19.【1+19灾后恢复重建方案】“1”指《宣州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19”指该方案中包含的堵口复堤排涝、灾后农作物补改种和田管、蔬菜生产灾后恢复、畜牧业生产灾后恢复、烟叶生产灾后恢复、渔业生产灾后恢复、粮食系统灾后重建、灾后卫生防疫和饮水安全、农田水利设施灾后重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毁工程灾后修复、倒损农房灾后重建、乡村道路灾后重建、土地复垦地质灾害灾后重建、中小学校灾后重建、卫计系统灾后重建、民政系统灾后重建、农贸市场灾后重建、工业企业灾后恢复生产、宣州经济开发区灾后重建等19个子工作方案,简称1+19灾后恢复重建方案。

20.【脱贫攻坚“七大行动”】指农业产业化脱贫行动、光伏发电脱贫行动、乡村旅游脱贫行动、就业脱贫行动、教育助学脱贫行动、生态补偿脱贫行动、政府兜底脱贫行动。

21.【“1+13+15”政策】“1”是指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13”是指根据《方案》要求,区委办、区政府办印发的包括农业产业化脱贫行动方案等在内的13个通知,“15”指区直相关部门围绕脱贫攻坚出台的15个配套文件。

22.【医共体】指医疗服务共同体,按照区域或医疗中心进行管理,将体系中的各类机构重新部署,使其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不同层级的医疗服务,而超出各自功能要求的,则转诊给共同体内其他医疗机构。

23.【集体“三资”】指在集体所有制下,农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

24.【改薄】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25.【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由中国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组织评价产生,是对一个地区科学发展水平的权威检测和综合评定。评价对象为全国包含乡镇的市辖区,不含直辖市的市辖区。评价指标包括4项核心指标及56项参考指标,其中4项核心指标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将有利于我区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并有望加入中国中小城市合作发展联盟。2016年,我区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21位。

26.【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7.【长江经济带】指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主要任务是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28.【五大发展行动计划】201611月省委十届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行动,是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安徽方案”。

39.【创新型“三个强省”】指创新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

30.【一圈一带三区】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皖北四化协调先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

31.【四个特色之城】指现代产业之城、综合枢纽之城、山水生态之城、平安幸福之城。

32.市委“235”工作总体布局】2“一”(坚持一个统揽,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揽,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紧盯一个总体目标,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四”(抓好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工业强市、文化名市“四大战略”,注重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发展活力、城市魅力“四个提升”;打造现代产业、综合枢纽、文化生态、平安幸福“四个特色之城”),5个工程(实施党建看齐工程、龙头工程、堡垒工程、细胞工程、提神工程)。

33.【绿色矿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既要严格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又要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控制在环境可控制的范围内。

34.【八个对接】指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开放平台、生态文明、创新要素、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上全面对接苏浙沪。

35.【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36.【三权分置】是指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37.【五证合一】是指将原先分别到工商、质监、税务、人力社保、统计5个部门办理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保证、统计证这5本证照统一合并到由工商部门向企业颁发加载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号、社会保险登记证号和统计登记证号的营业执照。

38.【两证整合】将原有个体工商户登记时依次申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营业执照。该营业执照具有原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的功能,税务部门不再发放税务登记证。

39.【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40.【“322”产业创新团队】指利用3年左右时间,依托区内企业研发项目,培育20个左右的产业创新团队和20名左右的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及一定数量的带头人助理,集中开展产业项目的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形成一批高水平研发成果,引进培养吸收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群体。

41.【“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创业孵化体系】指将孵化服务向前延、向后伸,打造了一条覆盖在孵企业技术创意、产品实现到产业化实施各个阶段的孵化服务体系。

42.【智能制造“315”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0台,实施10个智能装备项目,打造5个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

43.【文化旅游IP理念】指与文化旅游有关的知识产权的概念或内容。

44.【旅游厕所革命】旅游厕所是游客出行必备的生活设施,是旅游公共服务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更是反映旅游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厕所革命,是国家旅游局针对旅游景区厕所脏乱差的现象,发起的一场清理整治活动。

45.【乡村旅游“后备箱”】指一般市民从城市到乡村去旅游,散客多会选择自驾出行,去的时候汽车的后备箱是空的,而在游客返程时,在后备箱捎带上当地特色产品。

46.【三品一标】指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总称。

47.【三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48.【七大工程包】指国家发改委启动实施的包括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在内的7个重大工程包。

49.【三重一创】指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在全省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50.【四督四保】指督查推进新建项目,保证开工率;督查推进续建项目,保证竣工率;督查推进竣工项目,保证达产率;督查推进储备项目,保证转化率。

51.【“四个一”工作机制】指一个重点项目、一名联系区领导、一个协调服务小组、一抓到底。

52.【四大行动】指宣州经济开发区主干道“白改黑”、全境道路绿化景观提升改造、污水管廊提升改造、高速北出口和开发区南入口形象提升。

53.【“8+4”工作机制】指宣州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采取“八组四委”工作推进模式,“八组”指党建群建合力促创建工作组、城市建设管理组、诚信建设组、交通秩序整治组、市民素质提升组、美好乡村建设和“三线四边”组、法治建设和公共安全管理组、市场创建组等8个工作组,“四委”指窗口行业系统文明委、工商企业系统文明委、教体系统文明委、旅游系统文明委等4个系统文明委,均由分管区领导担任组(委)的组长(主任)。

54.【十大决战】指楼栋创建决战、社区创建决战、城市功能决战、市容管理决战、交通秩序决战、志愿服务决战、市场创建决战、窗口行业决战、乡镇创建决战、市民素质决战。

55.【五治理两提升】垃圾污水治理、建筑治理、广告标牌治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集镇秩序治理、绿化改造提升、边界提升。

56.【三纵五横一环】“三纵”指雁翅-水阳-宣城-杨柳-鼓楼铺一级公路、狸桥—朱桥—宣城—黄渡—港口的一级公路、文昌—杨柳—周王—溪口—方塘二级公路,“五横”指 G318洪林—宣城—文昌一级公路、G329水东—孙埠—宣城—古泉一级公路、S457柏枧—新田—周王—扎门一级公路、小河口大桥—狸桥—昝村—汪岗二级公路、朱桥至养贤二级公路,“一环”指S602宣城街—棋盘—沈村—朱桥的环南漪湖二级公路。

57.【三河两港】指实施水阳江航道疏浚整治、芜申运河宣城段拓宽、固城河疏浚工程,新建海棠湾港和扩建狸桥港。

58.【多规合一】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强化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各类规划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统一建立控制线体系。

59.ppp模式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60.【三条红线】指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61.【河长制】指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河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河清水洁、岸绿鱼游的良好生态环境。

62.【健康脱贫“351”政策】2016年7月26日,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健康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划定贫困人口就医个人年度自付费用上限,在县域内、市级医疗机构和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0.3万元、0.5万元和1万元,简称健康脱贫“351”政策。

63.【消防安全“四个能力”】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组织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