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黄渡乡人民政府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黄渡乡人民政府> 政策文件
索引号: 113417037568327477/202104-00023 组配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黄渡乡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关于印发《黄渡乡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文号: 黄政〔2021〕57号
生成日期: 2021-04-21 发布日期: 2021-04-21
索引号: 113417037568327477/202104-00023
组配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黄渡乡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关于印发《黄渡乡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文号: 黄政〔2021〕57号
生成日期: 2021-04-21
发布日期: 2021-04-21
关于印发《黄渡乡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4-21 15:30 来源:黄渡乡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关于印发《黄渡乡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村(社区)、乡直各单位:

经乡政府研究同意,现将《黄渡乡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黄渡乡人民政府

2021年420






黄渡乡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黄渡乡位于宣州区南部,总面积16754.13公顷,下辖9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213个村民组总人口38405人。水阳江、华阳河分别呈东西和南北方向穿境而过,境内柏枧山主峰海拔999米。

我乡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水量1340mm,降水大多集中在3-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一) 25°以上的山体切坡建房或山体中下部村民原居住区

主要是柏枧山附近居住的飞桥一组至飞桥六组为重点防治区域,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二) 水阳江、华阳河沿岸以及重点蓄水工程下游

防治重点主要为方槐村的戴村组,安莲村的邵村组,西扎村的刘村组,黄渡村的塔埂组以及马王沟、柏枧和高湾等三个小(二)型水库,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为堤岸崩塌,泥石流。

(三) 矿山企业周边区域

振华采石厂等矿点半径1公里范围内为重点防治区域,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乡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近年的发生发展情况分析,今年我乡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仍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等。

三、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坚持以人为本,同时要最大限度降低财产损失,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一) 重点防范期

气象因素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汛期雨量集中,易引发地质灾害,我乡重点防范期确定为61日至831日的主汛期及恶劣天气间。

(二) 预防措施

1.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行业较广的系统工程,必须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实行分级管理和部门负责的原则。自然资源规划所在乡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等有关工作的同时,加强同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做好本系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⒉各村委会和乡直有关单位要切实做好对地质灾害的一般防治、地质灾害的前兆、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的应急措施等宣传活动,达到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⒊要完善各项制度,建立资料档案、汛期调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及灾后总结等制度。

⒋各村委会要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编制切实可行的防灾预案。对地质灾害易发的危险区段要制定出防治对策和救灾的方案,并组织实施,将灾害监测任务落实到组或厂矿企业,并有专人负责,并于汛前签订责任书,完善监测网络。对已知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地段,坚持值班制度,实地监测,同时注意发现危害大的新的发灾地。乡直单位要加强监督,及时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初步掌握监测和报警方法。

⒌对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点,所在村委会和矿山企业要负责成立地质灾害防灾应急抢险队,并将应急抢险队负责名单,于汛前(5月底)报乡政府。

⒍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灾害隐患,雨季期间要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发现山体裂缝发展、松动石块滚动频繁、泉水突然干涸或山体突然冒水等山体滑坡或崩塌预兆,立即报警,按既定的人员和财产转移路线汛速组织避险。

⒎发现有关地质灾害发生时,相关单位应立即按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预定的报警、疏散、避让、应急抢险等方案实施,果断作出应急处理,并按照《灾情速报制度》立即向区人民政府和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报告灾情。(宣城市宣州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报警电话: 3028900,黄渡乡人民政府报警电话:3638098),如属重大地质灾害应同时直接报自然资源部。在救灾避灾同时,进一步进行现场调查,了解灾害发生原因,发展趋势,继发性灾害发生的可能,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防止灾情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