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区政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中长期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7338/201412-00001 组配分类: 中长期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宣州区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名称: 宣城市宣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文号:
生成日期: 2014-12-22 发布日期: 2014-12-22
索引号: 113417030032497338/201412-00001
组配分类: 中长期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宣州区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名称: 宣城市宣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文号:
生成日期: 2014-12-22
发布日期: 2014-12-22
宣城市宣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4-12-22 00:00 来源:宣州区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宣城市宣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站在新起点  面临新机遇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1、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3、开发开放实现新跨越

4、投资创业形成新高地

5、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6、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

7、融资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

8、和谐宣州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二章  “十二五”阶段性特征

1、开发平台建设由扩张发展迈入转型升级新阶段

2、产业发展由企业集聚迈向产业集群发展新阶段

3、城镇建设由外延拓展迈向功能提升新阶段

4、新农村建设由试点示范迈向全面推进新阶段

5、社会建设由满足基本需求迈向追求和谐发展新阶段

第三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

1、发展环境宽松

2、发展机遇难得

3、面临挑战严峻

第二篇  规划发展蓝图  明确奋斗目标

第四章  指导思想

第五章  基本要求

第六章  发展战略

第七章  发展目标

第三篇  推进跨越崛起  构建活力宣州

第八章  推进产业承接集聚,增强工业发展新动力

1、着力壮大主导产业

2、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3、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4、强化重大产业项目支撑

第九章  促进商贸流通繁荣,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2、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3、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

4、着力提升旅游休闲业

5、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6、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

第十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

1、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2、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台阶

3、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保障体系

4、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十一章  打造承接发展主阵地,提升开发平台综合承载力

1、提高标准推进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

2、创造条件推进乡镇分区和特色园区建设

3、积极发展公路沿线产业带

第十二章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1、强力推进招商引资

2、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3、积极开展区域合作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第十三章  支持镇域经济扩张,着力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1、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核心

2、加快发展扩权强镇试点镇

3、加快发展新型中心城镇

4、加快发展新型卫星城镇

第十四章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夯实跨越发展支撑体系

1、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2、加强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3、强化能源供应保障

4、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五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1、推进节能减排

2、加强污染治理

3、保护生态环境

4、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

第十六章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构建和谐宣州

1、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2、优先发展教育体育事业

3、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4、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5、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6、繁荣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事业

7、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第十七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2、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3、千方百计促进社会就业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篇  强化保障措施  推进规划实施

第十八章  进一步解放思想

第十九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第二十章  优化发展环境

第二十一章  推进规划实施

 

 

 

 

 

 

 

 

 

 

 

 

 

 

 

 

 

 

宣城市宣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宣州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推进转型崛起、构建活力宣州的关键时期。《宣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宣州区加快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站在新起点  面临新机遇

 

理清“十二五”宣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必须正确判断当前我区发展基础,全面分析经济发展环境和阶段性特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顺势而为,加快发展步伐。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开拓奋进,扎实苦干,着力增加有效投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克服市场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超常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1、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我区坚持工贸强区战略,强化对工业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围绕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努力培育支柱产业,积极谋划和引进一批牵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初步形成轻纺服装、非金属矿物制品、医药化工、装备制造及机械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十一五”末,全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29户。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等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09年度获得全市目标管理考核综合奖第一名。预计2010年底,区属生产总值11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财政收入16.02亿元,年均增长40.5%,在全市及全省名列前茅;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445亿元,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1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亿元,较2005年翻一番以上。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13237调整到2010年的233839,二、三产比重分别提升6个、2个百分点。

2、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畜禽、水产、林果、特色经济作物、优质粮油棉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发展烟草5.7万亩、特种水产20万亩、棉花12万亩、蔬菜17.5万亩、枣树1.5万亩、宣木瓜1.5万亩、茶园4万亩,形成了北部优质水产、中部畜禽养殖、南部林特产品、城郊苗木花卉四大产业格局。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优质烟草生产基地、四大反季节香菇基地、华东最大的幼蟹繁育基地和三黄苗鸡供应基地,全省蔬菜产业化“十强”县、重点渔业生产县。荣获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62家。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带动作用明显,五年累计建设农家书屋103处,建成示范乡镇8个、示范村47个、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带2处、农业精品示范园3处。

3、开发开放实现新跨越。坚持外向发展战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投资服务,加快载体建设,扩大宣传推介,健全和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体系,全民招商氛围浓烈。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人群,充分发掘乡情、亲情、友情资源,推进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华利化工、华峰重工、凯欧家纺、佳因特电器、亚夏汽车、亿荣达钢材市场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宝生鞋业、婉饰琳家纺、博亚竹业等服装、竹木地板等传统外向型出口企业生产形势较好,志文香蜡、博尔洁具、大兴畜禽等企业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投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入选“2010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城市”,连续两届获得“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区)”称号。“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利用市外资金270亿元。

4、投资创业形成新高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决定》,开展开发区建设推进年、提升年活动,全面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二区十园多带”承接产业转移平台。积极推进园区扩容升级,园区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宣州经济开发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速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进展,110KV变电站建成运营,入园企业95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99亿元。乡镇分区蓬勃发展,狸桥分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孙埠、水阳、水东、古泉、寒亭、洪林、金坝分区初具规模,朱桥、向阳分区启动建设;宣南、宣泾、宣港、宣狸等公路沿线产业快速发展。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制定了鼓励全民创业和回归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外出经商务工事业有成者回乡创业、乡土能人自主创业、选调优秀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到企业挂职,积极引导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全区投资创业渐成氛围。

5、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全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斐然,芜雁高速建设加快推进,宣水路、宣港路、老318国道建成通车,村村通油(水泥)路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芜申运河、特高压输电线路等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建设顺利。金宝圩大型排涝泵站、塘埂头水库除险加固、佟公坝水利血防、城东联圩、土地整治等农田水利项目顺利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狸桥220KV、养贤110KV、向阳110KV变电所建成投入使用,城乡用电和能源供应得到保障。小城镇建设推进有力,村庄规划合理调整,功能不断完善,人口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务新区启动,中心医院扩建、国购广场开工建设,为城市建设增添新的亮点。全力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水阳江大道、垃圾处理厂、宛溪河改造、鳄鱼湖景区等市政公共设施项目建设,新的城市框架基本拉开,综合承载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6、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行网上办公,电子政务网建成运行。推行区乡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返还比例,充分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2010年乡镇财政收入超2亿元1个、超6千万元3个。加快扩权强镇试点镇发展,扩大孙埠、水阳、水东、狸桥四个扩权强镇试点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面提升镇域综合实力,水阳镇被授予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水东镇、狸桥镇被授予“省级优秀旅游乡镇”、“历史文化名镇”和“安徽省产业集群(碳酸钙、玻璃制品)专业镇”。积极推动农村各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村级小型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试点顺利推进,建立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机制和农业担保体系,开展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复垦整理工作,农村经济发展焕发新的活力。

7、融资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促进银企沟通与交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与农发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更加紧密,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取得突破。创新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设立了小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开发了农户联保、农房抵押、公务员信用贷款及林权、生产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抵押担保等贷款新品种,进一步拓展了金融服务范围。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初具成效,区信用联社改制组建宣城皖南农村商业银行,南牛、亚邦等6家小额贷款公司挂牌营业,组建了一批融资性担保公司。整合国有资产成立了区国资公司、振宣担保公司、新农村开发建设投资公司三个区级政府融资平台,区经济开发区及相关乡镇先后成立了投资公司,区乡两级融资服务平台初步建立。

8、和谐宣州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职教中心、二中等学校改扩建工程,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各项教育指标均优于省颁标准。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科技普及、科技救灾工作,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民营科技企业28家。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有效改善,社区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防治扎实有效。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出生人口素质和妇幼保健水平得到提高。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和“法律六进”活动,推进依法行政,获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县(区)。着力推进民生工程,32项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乡镇卫生院17个、村卫生室1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4万平方米,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8处,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7个。累计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86万个,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0.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31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17万人。人民武装、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体育、统计、审计、物价、地震、气象、文物、档案、共青团、妇女儿童、民族宗教、侨务、残疾人、老年人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如:经济总量偏小,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产业层次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企业数量少,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工业经济实力有待提升;项目建设与储备不足,缺少牵动性强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支撑,经济发展的后劲有待增强;园区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承接产业转移综合能力有待加强等,“十二五”期间需要继续着力加以解决。

1:“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

规划目标

2009年实际

2010

预计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5以上

96.7

110

三次产业比重

25:40:35

24.5:35.7:39.8

23:38:39

财政收入(亿元)

12左右

10.31

16.02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18左右

17.2

22.9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80

 

4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0

65.3

76

城市化率(%

45

44

4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000

13302

1500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6400

6433

7330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3.27

4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20

 

20左右

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

10

 

13.2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

10

 

10.2

 

第二章  “十二五”阶段性特征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区正朝着全面小康社会加速迈进,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相互促进、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1、开发平台建设由扩张发展迈入转型升级新阶段

“十一五”时期,我区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两区十园多带”的产业发展载体,2010年建成区面积近2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09家,迈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十二五”期间,在继续推进大建设、大扩张、大发展的同时,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走内涵集约型发展新路子。

2、产业发展由企业集聚迈向产业集群发展新阶段

“十一五”时期,我区重视对产业发展的规范、优化和提升,重点产业形成了由企业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发展、由点状分布向块板园区化方向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批特色产业加快向优势区域集中,服务业、农业发展也呈现较好的集聚效应。“十二五”期间,必须在现有集聚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优势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加大相关项目引入力度,打造产业集群式发展新优势,将全区产业引入集群发展新阶段。

3、城镇建设由外延拓展迈向功能提升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我区以扩权强镇试点为突破口,不断完善集镇规划,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中心城镇逐渐形成;结合城市改造,不断完善政务、商贸、物流、文化、娱乐、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卖场、大型商业街、现代中央商务区加快建设,城镇形象有了较大的提高,一座现代化的皖东南中心城市初具雏形。“十二五”期间,必须下大力气尽快地提升城镇功能,注重城镇内涵建设,引导城镇建设迈向功能提升新阶段。

4、新农村建设由试点示范迈向全面推进新阶段

“十一五”时期,我区编制了新农村规划、村庄布点和整治规划、示范村建设规划,打造了一批理念先进、特色突出、面貌崭新的试点示范镇村,探索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宝贵经验,为“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区是全市唯一的“新农村开发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区,有助于解决工业化城镇化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农民增收缺渠道等问题。内有经验,外有政策,我区新农村建设已经具备了全面推进的充分条件。

5、社会建设由满足基本需求迈向追求和谐发展新阶段

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阶段,开始迈入物质需求更加丰富、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彩的新阶段。“十二五”时期,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期望将更高,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将更高,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将更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我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体现以人为本,伸张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发展氛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第三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宣州区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必将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综观大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1、发展环境宽松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正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缓慢复苏态势,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增长轨道。随着国际需求增长逐步恢复,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步伐仍将加快,我区利用外资和进出口形势总体趋好。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特别是扩大内需、产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分配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从省内看,我省区位优越,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的前沿阵地,最有条件和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全省经济正步入到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皖江城市带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安徽将成为国内外投资的新高地,构成支撑我区加快发展的强劲动力。

2、发展机遇难得

一是我区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宣城翼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长三角辐射带动更具优势,在承接产业和要素资源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为实现率先展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国家、省加大对“三农”和重大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我区必将获得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商杭高铁及宁宣杭高速、芜申运河、宣狸公路改造等区域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拉近了我区与周边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有利于加强产业互补、市场对接、技术同享、机制共融,提升我区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孙埠、水阳、水东、狸桥四镇被列为全省扩权试点镇,将获得更多支持,有利于我区镇域经济发展潜力加快释放。

五是我区土地复垦、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空间较大,土地资源的后发优势非常明显,通过新农村开发建设整村推进,可新增大量的建设用地,将极大地缓解建设用地的瓶颈制约,同时有助于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土地流转。

六是市委、市政府推动市区一体化建设进程,有利于我区发挥主城区的作用,大力吸收市级优势发展要素,开辟市区间协调、交融、共享、双赢的新局面。

3、面临挑战严峻

“十一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为“十二五”奠定了优越的发展条件,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环境的变化,我区必须积极应对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

区域竞争压力较大。周边地区依托各自的比较优势,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周边县、市及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内县市区的发展势头都十分强劲,产业发展竞争激烈,我区追赶先进地区的压力较大。

产业调整任务紧迫。跨越发展需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需要具有一批市场控制力的特色品牌产品,需要一批骨干企业引领,这是缩小与先进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如何选择、培育成长性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与企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十二五”期间,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绿色发展成为国家减缓资源环境约束的重大举措。我区化工、建材及非金属矿开采与加工等产业能耗、物耗较高,废弃物排放较多,节能减排压力很大。

和谐宣州建设迫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要求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更加迫切,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些矛盾须尽快化解,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乡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和谐宣州建设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团结拼搏,开拓奋进,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第二篇  规划发展蓝图  明确奋斗目标

 

“十一五”形成的良好基础和发展能量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释放,必须更新理念,科学引导,准确定位,明确奋斗目标和建设重点,加快崛起步伐。

第四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全面转型、跨越崛起为主题,以“皖江争一流”为总体目标,充分发挥邻苏近浙的区位和后发优势,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入实施工贸强区、承接带动、镇域突破、提效兴农战略,强化体制、人才、技术、资金、环境保障,着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品质提升、民生民本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充满朝气的活力宣州、与时俱进的创新宣州、业居皆宜的幸福宣州。

第五章  基本要求

坚持跨越发展。针对周边地区竞相加快发展的紧迫形势,我区必须明确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全面树立跨越发展的坚定目标,力求在皖江第一方阵中争先进位,基本实现江浙中等发达县市水平。

坚持承接发展。秉承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承接方式,积极搭建和完善承接平台,强化多方合作机制,力争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面深入开展合作共赢。

坚持转型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增长模式,不断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创新发展。以创新为加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寻求改革创新突破,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共享发展。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着眼于富民惠民安民,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使更多群众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实惠。

第六章  发展战略

工贸强区战略。将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形成骨干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之势,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引进新业态和行业标杆企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物流业,促进工贸联动,加快建设皖江工业强区与商贸物流主体区。

承接带动战略。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大力引进发达地区人才、资金、技术等优良发展要素,加大承接带动力度,主动承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产业。

镇域突破战略。以扩权强镇试点为突破,以乡镇工业集聚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各乡镇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城镇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强力招引一批产业项目,以镇域经济发展推进全区经济发展上台阶。

提效兴农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效益,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促进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七章  发展目标

2015年,力争实现“三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以上;“两个高于”: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省、市平均水平;“一个目标”:皖江争一流。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2015年达到23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5年超过40亿元。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4540,第二产业比重逐年提高、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稳中有升,主导产业得到加强,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得到突破。

发展后劲得到新保障。“十二五”期间,项目建设成效突出,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0亿元。

开放合作提到新高度。结对合作、产业合作、共建合作加快发展,与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中央企业、区域性龙头企业、行业标杆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更加紧密。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达到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跨上新水平。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固体废物处理率超过80%,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

城乡统筹取得新突破。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明显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民群众过上幸福新生活。致富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消费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0亿元,年均增长18%

2:宣州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0年预计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10

230以上

16以上

预期性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22.9

70

25以上

预期性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45

1300

20以上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6

180

18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0.81

2

20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16.02

40

20以上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000

30000

16以上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7330

15400

16以上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3.5

5

导向性

城镇化率(%

45

明显提升

导向性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完成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

约束性

 

第三篇  推进跨越崛起  构建活力宣州

 

围绕“皖江争一流”,加快园区发展载体建设,推进镇域经济突破,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第八章  推进产业承接集聚,增强工业发展新动力

引导工业经济走专业化分工、集群式发展、产业链延伸之路,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品生产,推进工业经济加快扩张,加快建设以骨干和龙头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相配套的产业基地。争取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培育2-3个中国驰名商标。

1、着力壮大主导产业

围绕产业转移趋势和特点,结合产业基础,以大企业和大项目建设为支撑,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社会贡献大、就业面宽的主导产业。

装备制造。提升机械加工业,推进回转支承、建林机械、华峰重工等装备制造企业扩张规模和技术升级,提升风电配件、数控机床、大型铸造件等产品的加工制造能力。做强特种设备制造业,引进特种设备制造关联企业,开发核电、热电配套特种锅炉新产品和压力容器新产品,加快建设博瑞特节能装备产业园。壮大民用船舶制造业,依托水阳江岸线资源,整合提升船舶生产能力,重点发展内河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加快水阳船舶修造基地建设。

汽摩配件。按照通用化、智能化、环保化、轻量化的要求,以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加工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引进汽摩配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汽车和摩托车覆盖件、冲压件、汽车电子件、空调件、电动门窗件等零部件配套产品,加快建设玉环汽摩科技工业园。鼓励企业加入汽车开发网络,缩短开发周期,增强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与规模化生产能力,逐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积极推进电动汽车项目。

医药化工。加快重点化工企业的现代化改造,增强亚邦、百合化工的研发能力,开发颜料新产品,引进颜料生产新企业,发展高档颜料系列产品。支持华利、金宏等重点企业快速扩张,发展碳系列化工产品。围绕亨元、亨泰化工,延伸氟化工产业链,发展氟化工系列产品。依托精方药业、百草工贸等龙头企业,引进关联企业和先进技术,加大宣木瓜、太子参等中药材资源开发,研发现代中药、合成药物、保健产品等现代制药新产品。加快打造以宣州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高档颜料、氟产品、碳系列和现代医药产业基地。

轻纺服装。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承接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轻纺产品,推动裕华纺织搬迁,扩大新嘉乐制衣、婉饰琳家纺、宝生制鞋等家纺、服装、鞋帽产品生产规模。引进高档面料和服装加工配套企业,重点发展品牌西服、羽绒服、休闲服装等时尚服饰生产,完善服装产业链,加快品牌建设,建设轻纺服装基地。

2、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以优势技术、优势企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大细分市场力度,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步伐,促进我区优势产业加快形成。

农产品加工。发展畜禽肉熟食加工业,大力开发畜禽养殖资源,推进华卫、立大、刘郎食品等龙头企业深加工,开发冷鲜肉、肉制食品、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发展林木制品加工业,围绕木材加工园和博亚竹业、高立人造板等企业,延伸竹木产业链,开发高档家具生产。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业,积极扶持和培育一批水产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粮食加工转化,扩大宣酒生产规模,打造“江南第一白酒”品牌;整合宣丰、大圣等黄酒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建设皖南黄酒基地。开发特色农产品,扶持宣木瓜、枣、果蔬、高山茶、香菇、腌腊食品等地方特色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建设食品加工园,培育一批“宣”字号名牌产品,形成具有宣州特色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集群。

建材原材料。依托丰富的碳酸钙资源,提高碳酸钙产品研发能力,延伸碳酸钙产业链,加快发展管材、塑胶、造纸、涂料和塑料填料等新产品,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的碳酸钙产业集群。加强新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引进卫浴洁具配套企业,发展卫浴洁具系列配套产品,加快形成卫浴洁具产业集群。加快改造整合水东玻璃生产企业,提升玻璃制品生产工艺水平,积极承接发展科技含量高、装饰功能强的工艺玻璃制造业。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工业生产废弃物等资源回收再利用,积极利用煤矸石、矿渣、粉煤灰、磷石膏等工业废弃物生产石膏球、纸面石膏板等循环经济产品,推进废铜回收再利用企业提升技术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发展电缆、漆包线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业。

3、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大新兴项目引进,形成具有增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明显突破,占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0%以上。

电子信息。围绕为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整机生产厂家配套,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转移,重点支持早川电子、佳因特电器等企业提升规模和科技含量,加快发展家电、汽车电子及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等电子产品的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与发达地区相配套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新材料。加强对新材料产业的规划引导,重点承接发展纳米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力争在纳米碳酸钙、化工颜料新产品开发及农作物秸杆、工业固废物再利用生产新型建筑材料方面取得突破,支持离子水、纳米微晶板材等新材料项目加快发展。

新能源。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引进新能源生产项目,承接光能、生物能源、燃料电池、建筑节能领域骨干企业,努力发展风电、核电、光电、新光源等配套产品。

4、强化重大产业项目支撑

强化重大项目谋划。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围绕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抓紧谋划一批牵动性大、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建立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动态项目储备体系。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与管理。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重点项目和工程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责任,确保实施,加快“861”行动计划和区级重大项目建设,力争项目早落户、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尽快发挥经济社会效益。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建立投资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投资向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倾斜,提高民生和社会事业投资比重,增强发展后劲,增强和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第九章  促进商贸流通繁荣,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增加新功能、引入新业态、发展新产业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休闲旅游、房地产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信息中介、社区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明显的服务业集聚区,增强皖东南中心城市的服务地位。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围绕建设皖东南中心城市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联动发展”的模式,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扶持现有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专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加快推进双桥物流园区、硖石山物流园区、皖东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水产品交易市场等物流集聚区、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形成以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医药物流、城市配送和冷链物流为主体的大物流架构体系,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深化政银合作,促进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全面支持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引进区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网点,鼓励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络,吸引证券、信托、风险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落户,有效增加和扩大金融规模。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支持皖南农商行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大建设、大发展,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加强对重点企业上市指导和服务,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力争2家企业上市。整合各类国有资产,做大区国资公司、振宣担保公司,增强融资服务能力。

3、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

调整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区、镇、村三级商业中心建设,鼓励连锁企业向社区、农村延伸,改善城乡购物环境。着力引入新兴业态,重点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中央商务区、购物休闲广场、超市、连锁经营店、专卖店、仓储卖场、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演艺广场、物流中心等新兴有形业态,逐步确立以新兴业态为主体的商业贸易新格局,形成引领全市、辐射皖东南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大力发展特色商业街,加快形成叠嶂中路休闲购物、敬亭路美食文化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培育更多更响的商业街区品牌。

4、着力提升旅游休闲业

发挥生态和文化优势,依托“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品牌,大力发展水东明清老街、溪口宣笔、东华山佛教等生态旅游和人文景观旅游业。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甜蜜枣乡、江南水乡、南漪湖生态湿地等重点旅游项目,加快白马山庄、上海滩俱乐部、昆山湖等休闲基地建设,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体系,积极融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具有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举办各种特色文化、民间演艺、文艺创作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娱乐产品和休闲服务,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后花园。

5、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以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小城镇开发为契机,发展房地产经济。突出商务地产开发,建设一批高档综合商务写字楼,更好地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突出商业地产开发,主要引入商业地产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促进一批市级以上商圈加快形成。突出小城镇房地产开发,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引导农村居民逐步向小城镇集中。

6、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

积极运用现代新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直销等无形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进一步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实现商贸业快速增值增效。积极引进投资性公司、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落户,支持会计、审计、咨询、法律、评估、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市场调查等高端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

第十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

实施“提效兴农”战略,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在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设农村幸福美好家园。

1、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打造“三苗”(禽苗、蟹苗、绿化大苗)、“六业”(优质粮油、畜禽健康养殖、绿色有机蔬菜、水产生态养殖、高效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两基地”(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与贸易基地),精心组织实施四项工程。

优质粮油提升工程。推广优质、节本、增效配套实用技术,加快优质粮油品种的引进,提高粮油品质。推进粮油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抓好规模大户的绿色有机粮油基地建设,积极创建水稻高产、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有机稻米生产、功能性稻米、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发展优质稻90万亩、优质油菜30万亩。

畜禽水产跨越工程。改良家禽品种,壮大禽苗龙头企业群,做强禽苗产业。加强向阳、古泉、沈村、新田等乡镇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提高优质肉禽产量。2015年年出栏家禽5000万羽、苗禽2.5亿羽。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推进水阳、狸桥、朱桥、五星高效渔业示范基地建设,建设高标准池塘和河蟹、青虾名优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发展特种水产25万亩。

特色经济作物增效工程。立足地方名产保护与开发,发展优质烟叶,积极申报烟叶产地标识认证,争创“全国知名优质烟叶主产区”。适度发展宣木瓜、早熟梨、中草药种植,稳定蜜枣、葡萄产量,加快发展绿化大苗生产,创建具有特色鲜明的宣州名特产业群。发展烟叶10万亩、棉花12万亩、蔬菜20万亩、茶叶7万亩、太子参3万亩、特色经济林4万亩。

“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加大对“一村一品”扶持力度,重点发展畜禽、水产、果品、蔬菜、苗木花卉、农产品加工、劳务输出、乡村旅游等“一村一品”特色村。到2015年,建立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12个。

2、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台阶

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引进培育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扶持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争创一批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到2015年,力争发展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20家,创建绿色食品60个、有机食品5个,省级名牌农产品30个以上,“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以上。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市场+龙头+合作组织+农户”经营机制,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按照培育、发展、转变、提升、结合的发展思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指导和创建一批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2015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0个,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组织2家,省级示范合作组织15家,市级示范合作组织50家。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上台阶。探索进城农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有偿流转、有偿退出机制,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

3、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保障体系

加大优势农产品引进、实验、示范和推广基地建设,科学确立我区优势农业主导品种和系列当家品种。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加大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建设。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加大村级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信息员、联络员的培训,实现农民技术员一村一员。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形成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施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重点建设乡镇信息服务站和重点村级信息服务点,健全区、镇(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提高为农信息服务水平。

4、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创新新农村建设模式,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强化新农村规划编制,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全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围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加快旧村庄的拆迁、整治和土地复垦步伐,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合并小型村、保留特色村,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优先建设新农村社区的道路、供水、排水、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幼儿园、体育活动场所、休闲公园等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城镇社区型、现代农庄型、民俗文化型、自然生态型等各具特色的新村庄。

第十一章  打造承接发展主阵地,提升开发平台综合承载力

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合理布局产业承接空间,大力整合优势资源,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承接载体建设,全面提升各类开发平台的综合承接能力。

1、提高标准推进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

宣州经济开发区。围绕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修编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利用、环保等各项规划,编制扩容升级总体规划,推进园区西进北扩,完成增容扩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提升承接能力,积极打造综合型、循环型的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园区。到2015年,工业产值超150亿元、财政收入超10亿元。

狸桥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皖苏交界的区位优势,完善园区各项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招商引资,积极承接装备制造、汽摩配件产业,发展纳米碳酸钙特色产业,勇当全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型园区。到2015年,工业产值超50亿元、财政收入超5亿元。

2、创造条件推进乡镇分区和特色园区建设

科学规划建设孙埠、水阳、水东、古泉、寒亭、金坝、洪林、朱桥、向阳、食品加工园等乡镇分区和特色园区,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商业服务网点等共用型、关键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努力形成一批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工业集聚区,拓展和延伸全区承接产业转移空间格局。

3、积极发展公路沿线产业带

充分发挥交通干线资源,作好公路沿线文章,联动周边县市和乡镇,整合提升公路沿线现有产业资源,合理规划、相对集中发展线状经济,引导沿线涉农型和资源型企业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宣芜、宣南、宣港、宣泾、宣狸、宣郎等公路沿线产业带,加快形成全区开发平台“点、线、边”整体推进之势。

专栏1  宣州区产业空间布局

宣州经济开发区(省级):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机械加工、汽摩配件产业及特种设备、风电核电配套设备、数控机床产品,提升医药化工、轻纺服装业,鼓

励发展电子电器、新材料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现代服务业。

狸桥经济开发区(省级):重点引进装备制造、汽摩配件产业,延伸碳酸钙产业链,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轻纺箱包业,优先发展与南京、高淳配套的产业

孙埠分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木材加工业,加快发展家纺业、家具制造业,提升粮油加工、再生资源加工业。

水阳分区:重点发展服装、建材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建设水运物流码头,打造民用船舶修造基地。

水东分区:优先发展建材及建材物流业,重点发展工艺玻璃、耐磨材料、汽车零配件产业,积极发展与建材配套的相关产业。

古泉分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印刷包装、农产品深加工业,优先发展与机械工业相配套的产业。

寒亭分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机械加工业,优先发展与宣城经济开发区配套的制造及物流业。

洪林分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器制造业,提升大型铸件生产能力。

金坝分区:重点发展服装、卫浴洁具制造业,建设宣城经济开发区“园中园”。

朱桥分区:重点发展碳酸钙深加工和新型墙体材料产业。

向阳分区:重点发展休闲食品和新型建材产业。

食品加工园:重点发展畜禽、粮油、果蔬、水产品、特色农产品加工,优先发展农产品仓储物流服务业。

宣芜经济带:重点发展机械加工、印刷包装、农产品深加工业。

宣南经济带:重点发展电子、服装和农产品深加工业。

宣港经济带: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和林特产品深加工业。

宣泾经济带: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和观光农业。

宣狸经济带:重点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材料业和观光休闲农业。

宣郎经济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业。

 

第十二章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充分借助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强力推进招商引资

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产业和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强化发展要素支撑。

明确招商方向。突出产业招商,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力争每年引进3-5个超5亿元大项目、一批超亿元项目。突出点对点招商,瞄准重点地区产业转移动态,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和洽谈,提高招商针对性,推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组团式转移。突出招大招优招强,主攻大企业、龙头企业,深化与央企、省企合作,着力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外向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力争引进世界5003-5家,国内行业标杆企业5-10家。

创新招商方式。重视以商引商,借助外商的市场网络和客商群体,开展借力招商。推动企业招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开展更加直接的招商。开拓中介代理招商,聘请发达地区知名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代理商或经济顾问,扩大招商网络。进一步整合招商人才和资源,强化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实行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严格落实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机制,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奖惩办法,全面激发招商热情。

优化招商环境。进一步健全“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亲商服务体系,实行“一包到底”制度,推行投资审批一站式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竣工投产经常性服务,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大项目招商快速反应机制,对产业集聚度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大力清理行政收费,减少各类检查,降低外资进区的投资经营成本,努力把我区建成高效率、高收益、低门槛、低风险的廉优创业区和最佳投资区。

2、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开放更多领域。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一律对外开放。大胆探索,积极制定投资、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方面的组合政策,放宽开放领域,加快开放进程,力争在城镇、园区、基础设施、新农村、资源开发、公共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引导企业开放。以企业为对外开放的主体,重点引导民营企业对外开放,鼓励战略投资者采用控股、参股、兼并、重组等办法,参与我区企业生产经营、项目改扩建、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等,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企业内在发展壮大机制。

推进资源要素开放。积极探索以资源换资金、换项目、换发展的新办法、新举措,加快优势资源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制定更加优惠的鼓励政策,促进外地资本、人才、技术等向我区集聚,尽快改变我区生产要素紧缺状况。

3、积极开展区域合作

坚持互利双赢,深化区域合作,争取先进地区支持,促进优势互补,加速将我区比较优势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发展“飞地经济”。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扩大与珠三角、台港澳等地区的交流对接,密切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沟通,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方式,全面加强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政府、园区、行业协会、大企业集团、战略投资者合作,采取股份合作、全权托管、合作共建等形式,着力建设一批园中园、托管园、共建园,推进组团式转移,实现集群式承接,促进区域合作共赢。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对外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对外合作经验交流会和信息沟通会,提高合作的针对性和效果。加强与发达地区政府及商会、协会的定期会商,举办合作论坛,协调落实合作事宜。利用各种节庆活动,促进民间交流合作,形成全社会对外合作新氛围。强化行业协会建设,鼓励行业协会跨区域开展协作,建立同业合作机制。丰富和完善政府、企业、协会等多层次的对外合作机制,打造多层次的对外合作发展平台。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制定和完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上台阶。到2015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3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1亿元企业100家以上。

加快培育“顶天立地”型民营大企业。实行政府部门、领导与重点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建立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实施企业成长倍增计划,落实财税扶持、融资担保、人才培训、技术支持和信息化推进等措施,培育一批成长型“小巨人”企业,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做大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骨干优势企业。

积极发展“铺天盖地”型民营中小企业。最大限度地放宽投资准入领域、放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民间投资成本,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竞争,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鼓励全民创业,支持社会各阶层办企业、兴家业、干事业,引导机关干部带头创业、下岗职工重新创业、农村能人转型创业、大中专毕业生探求创业、宣州籍在外人士返乡创业,形成社会各界争先创业、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新局面。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市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相关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优化落实工商登记、税费征收、融资担保、土地使用、外贸出口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强创业辅导,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保护合法权益,努力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氛围。

第十三章  支持镇域经济扩张,着力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提升以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为主导发展方向的南部山区,做强以商贸物流、加工制造为主导发展方向的中部丘陵区,优化以水产养殖、高效种植为主导发展方向的北部平圩区,加快构建“二核、四强、三新、四卫”空间发展格局,推进产业与城镇联动发展。

1、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核心

城市经济增长核心:宣州政务新区。高起点规划,全面启动政务新区建设,完善政务、商贸、物流、文化、娱乐、市政等公共服务及基础配套设施功能,形成新的城市核心区。结合老政务区城市改造,引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国内外知名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发展大卖场、特色商业街,加快建设叠嶂路新型现代中央商务区,促进城市核心区加快发展。

工业经济增长核心:宣州经济开发区。结合园区扩区增容,完善园区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园区内工业生产、商贸物流和公共服务功能区,加快休闲娱乐、商务服务、住宅公寓、拆迁安置小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西扩北进发展巷口桥、硖石山、军塘组团,规划建设养贤综合服务功能区,增强城市北部新区的积聚辐射能力,加快形成工业经济增长核心。争取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

2、加快发展扩权强镇试点镇

以扩权强镇为突破口,下放区级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加快孙埠、水阳、水东、狸桥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试点镇的建设投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力,引导农村居民向集镇集中,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现代中心城镇。2015年,四个扩权强镇试点镇的工业总产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分别翻两番。

3、加快发展新型中心城镇

发展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形成洪林、杨柳、黄渡等新型中心城镇。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鼓励洪林、杨柳、黄渡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合理布局工业集中区、商业小区和公共服务功能区,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安置小区和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发展相对集中的新型城镇。

4、加快发展新型卫星城镇

主动衔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积极争取城市重大项目入驻,搞好配套服务,全面融入主城区,提高城市化和集约化水平。围绕服务城市发展,做好城郊结合部文章,积极发展城郊经济。大力加强寒亭、古泉、向阳、养贤等集镇建设,按照城市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吸引城郊农民积聚,逐步建设成为服务功能完善、人口积聚度较高的新型卫星城镇。

第十四章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夯实跨越发展支撑体系

实施城乡统筹战略,按照“规划超前、功能完善、品位提升、环境优化”的原则,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1、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以建立与园区和周边地区一体化交通体系为重点,加快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空运结合的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畅通便捷立体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商杭铁路、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宣城火车站改扩建项目建设,提升铁路客货运能力。建成芜雁、铜南宣、宁宣杭高速公路,与原有高速公路形成高速公路网,打通连接长三角的快速通道。加快宣狸公路、环南漪湖公路建设,改造提升宣泾、宣古、宣水公路。全面加快区内路网建设,提高乡村道路通行标准,逐步建成以市区为中心、半径20公里的乡镇二级循环路,实现半小时通达所有乡镇。发展内河航运,完成芜申运河宣州段改造,推进水阳江三级航道建设,新建硖石山、水阳、狸桥码头,提高海棠湾码头吞吐能力,拓展外向水运黄金通道。

  专栏2  交通重大建设项目

铁路:加快商丘至阜阳至杭州、皖赣铁路扩能改造等宣州段建设配合市政府做好苏皖赣铁路(镇江至宣城)前期工作。

公路:推进建设宁宣杭、芜雁、宣南铜等高速公路宣州段,加快宣狸公路、环南漪湖公路建设改造提升宣泾、宣古、宣水公路建成乡镇二级循环路。

航运:完成水阳江航道整治(Ⅳ级航道)、芜申运河马宣段(Ⅲ级航道)等国家级重点航运项目建设,建设硖石山、狸桥、水阳、马山埠等港口。

 

2、加强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水利建设投入,规划建设一批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开展华阳河、周寒河、双桥河、南漪湖等中小流域治理工程,推进汤村水库、东大圩大型排涝泵站、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逐步提高全区防洪排涝标准。加快建设农村气象服务平台,提高对天气变化的预测水平,为农业水利提供优良服务。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切实提高饮水安全标准。加强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继续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鼓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开展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到2015年,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金宝圩30年一遇、其他万亩圩及集镇和产业集聚区20年一遇;金宝圩、城东联圩除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2.4万亩。

                专栏3  水利重大建设项目           

城区、扩权强镇试点镇和重点圩口防洪工程;实施大型排涝泵站、金宝圩水质治理排涝工程,加快汤村水库、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做好华阳河、周寒河、双桥河、南漪湖等中小流域治理工程,抓好大中型灌区、农田水利及水利血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

 

3、强化能源供应保障

积极争取供电部门支持,围绕“二区十园多带”完善电力供应空间布局,强化变电站和配电网络建设,新建2220KV6110KV变电站,推进农村电网改造,提高输配电能力,全面保障城乡居民工业生产、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用电需要。加快天然气利用,规划建设集中供气、供热工程和热电联产项目,着力改善园区气、热供应状况。大力建设农村沼气综合利用工程,整合项目使用资金,推广集中建设、分户使用的农村沼气建设新模式,支持养殖场和饲养集中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大力发展太阳能,鼓励推广太阳能集中式供热。

4、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以促进电信、广电、计算机网“三网融合”为重点,提高网络覆盖率和传输能力。增强基础信息网络能力,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加强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大力推进信息网络在电子政务、社区服务、农村信息化以及医疗卫生、企业、环保、科教等领域的应用。加快融入区域性的电子商务平台,提升电子商务在招商、投资、商贸、旅游、娱乐、物流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推动传统工业的数字化技术改造,促进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应用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全面落实“金农”工程,普及农村信息化,加快“数字宣州”建设。

第十五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到2015年,全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明显提升,加快建成“绿色宣州”。

1、推进节能减排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源头控制机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新上项目做到环评、能评先行,把好产业政策、环评、能耗和水土保持审核四道关,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推进项目建设。强化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评价,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淘汰小水泥、小煤窑、小轧花、小化工、小矿山等落后产能,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循环经济理念,创新资源利用方式,促进能源、水资源、土地、废弃材料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领域,构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相对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园区内循环生产,大力发展上下游关联企业,推进园区工业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园区形成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强废气综合利用,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发展集中供热,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进农业剩余物的资源化,发展有机肥和户用沼气,形成“种植-秸秆-养殖-沼气-有机肥还田”循环产业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现代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高能效、低消耗、低排放模式转型。积极跟踪国家和省市关于生态县区、循环经济园、低碳园区方面的政策变化,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以及国际资金资助,推进我区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调整。

2、加强污染治理

综合治理水污染。加大主要水源地保护力度,全面推进河道整治工程和重点区域水环境整治。巩固和深化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成果,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污染综合整治,推进各类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升区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能力,规划建设狸桥、孙埠等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排污单位无证排污,限期治理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单位。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优化能源结构,控制二氧化硫、粉尘和烟尘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严格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全面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改善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燃料含硫量。加强烟尘污染控制,适当延伸烟控区。强化城市交通运输和工程施工中的防尘、抑尘管理。控制餐饮业油烟污染。

正确处置固体废弃物。建立全区固体废弃物管理网络,完善回收利用和交换系统。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形成“村收集、镇运转、区处理”的垃圾处理网络系统。广泛开展白色污染整治,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和包装物,大力推广可降解的环保型包装材料。加强医疗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切实做好各医疗单位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及监督管理工作。

3、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加快城乡景观化步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宣州现代城市形象。加强沿江河防护林、南漪湖景观林工程建设和北部农田林网建设,提高树林的美观功能,塑造绿色开敞空间。推进城镇公共绿地、环城绿带及沿主要公路、铁路、河流的绿化长廊建设,形成网络化的区域生态廊道,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抓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

加强生态修复保护。按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的原则,加强自然保护,促进生态修复。加强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沿水阳江、青弋江、华阳河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恢复沿湖洼地生态保障功能。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和补偿资金,组织实施一批综合治理项目。突出整治农村河塘,疏竣淤塞,消灭断头河沟,实施万亩大圩水环境治理工程。

4、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

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建立年度检查和动态监管制度。强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逐步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加强土地产权登记和资产管理。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推进土地复垦整理。统筹考虑土地、村庄、基础设施、民生及社会事业等因素,科学编制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专项规划,有序开展土地复垦整治、整村推进试点,加大对工矿企业废弃地、零散偏远村庄等复垦力度。整合涉农资金,构建稳定的农村土地整治资金投入机制。

第十六章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构建和谐宣州

1、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引进,构建人力资源高效发展平台,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人智要素保障。到2015年,全区人才总量增加到3.6万人以上,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万人。

建设优良人才队伍。以提高领导水平和发展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企业高级经营人才培训工程,加快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大实用技能人才的培训投入,引导企业培育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才队伍。

推进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畅通人才流动和引进渠道,最大限度地吸引中高层次人才来宣州发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人才奖励制度,解决来宣人才配偶和子女就业、居住、医疗、入学入托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人力资源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培训平台,拓展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完善人才信息网络,强化人力资源培训。建立“宣州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经常性的经济社会发展专题咨询、讲座活动,吸引各类专家为宣州建设贡献才智。

2、优先发展教育体育事业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抢抓我省开展国家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机遇,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育布局,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加快二中扩建、三中重建及乡镇中心学校建设,力争高中教育质量进入省市先进行列。发展职业教育,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鼓励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突出产学、工学结合,扩大与企业合作办学,加快职教中心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效益。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城乡学前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和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建设一批公共体育设施,构建覆盖城乡和行政村的体育公共设施体系。继续做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输送工作,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3、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继续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实施村镇卫生院(室)标准化、一体化、信息化建设,加快社区卫生机构布局调整,建立覆盖城乡和社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系。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整顿医疗秩序和医药市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切实做好重大疾病防治、预防保健事业和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公益性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加强血防和地方病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到2015年,力争每千人拥有1.8名医师、4名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床位数达到3张,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率100%

4、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围绕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和承接产业转移,力争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品牌,促进全区经济转型提升,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全国科普示范县(区)。

培育创新主体。发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主体作用,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家,高新技术产品40个,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培育1-2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

完善创新平台。规划建设科技园区,培育特色高新技术企业群。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路路通等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通过共同开发、技术入股、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探索建立稳定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一批以先进制造业为依托、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纽带的产学研联盟。

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设立自主创新扶持资金,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担保基金等,实行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股份合作等方式,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支持。力争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年均达到1.4%

5、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切实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完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优质服务体系,加大计生基础设施投入。强化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健全“村(居)为主”工作机制,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等惠民政策体系,提高计生工作水平和效率。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婚育咨询指导,全面推进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组织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实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政策,改善生育质量。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走出一条积极、健康、和谐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路子。“十二五”期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6、繁荣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事业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凝聚加速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强区跨越。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龙溪塔、陈山遗址等古建筑、古遗址保护,积极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宣州历史名人梅尧臣、梅文鼎等文化魅力,力争建设石涛、梅清纪念馆(园)。扶持培育一批文化团体,积极争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活跃群众文化,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打造精品节目、精品团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农村数字电视和网络建设,实施广电村村通工程。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建设,实现乡镇及村、社区全覆盖。繁荣规范出版市场,加强出版市场管理和执法力度,促进市场繁荣和规范发展。

7、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重点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实现预案、信息、队伍、物资联动,增强处置旱涝、雪灾、安全事故、重大疫情、群体性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强信访来访工作,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有效保持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强化公共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建立完善信息报告责任制度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七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劳动报酬不低于企业收入增长。加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注重社会公平,注重向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倾斜,严格执行并适时提高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确保农民收入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积极争取和筹集资金,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全力抓好民生工程和民生项目建设。围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解决群众治病难、住房难、保障难、生活难等民生问题。科学编制民生工程预算,建立民生工程科学规划和预算制度,有效解决财政的持续保障问题。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水平。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用政府购买、特许经营、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公共供给机制,让全社会特别是弱势群体切身享受发展成果。

3、千方百计促进社会就业

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做好企业职工稳定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工流动就业等工作,全面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加强技工学校、公共实训基地、学习基地建设,强化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被征地农民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居民就业能力。建立覆盖乡镇、街道和社区的促进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及时掌握居民就业情况,全面提供就业指导。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五保对象、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率,力争老年公寓、敬老院覆盖全部乡镇和社区;大力发展养老公共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扩大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健全城乡居民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逐步完善城乡低保政策,严格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村康居点、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多渠道改善城乡低收入者、住房困难家庭、农民工、大学生的居住条件。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格局,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提高农民素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生态文明村、文明家庭的创评活动,通过制定标准、试点建设、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工作模式,推动各项创建活动纵深发展,着力提升文明形象。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认真实施妇女发展规划、儿童发展规划,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人民群众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科学发展。

 

第四篇  强化保障措施  推进规划实施

 

第十八章  进一步解放思想

弘扬“创先争优”精神。深入推进各个层面的思想大解放,引导全区人民始终充满发展信心、发展渴望和发展责任,敢于拼搏、勇于争先、善于开创,奋力赶超。坚决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陈规旧律,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加快形成凝心聚力、奋发向上的舆论环境和积极进取、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强化“五个意识”。强化创新意识,做到对常规工作有创新之举、对困难矛盾有应对之策,实现政策推动产业走、服务跟着项目走,推行一镇一策、一企一策。强化奋进意识,勇于自我加压、争先创优、开拓创新。强化大局意识,坚决破除部门、乡镇的本位意识,树立全区发展一盘棋思想。强化效率意识,建立考核奖惩激励机制,鼓励部门、乡镇在发展上争先进位、你追我赶。强化诚信意识,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鼓励敢闯敢试。鼓励干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政策服务等方面敢闯敢试,把全区干部的思想集中在“想干事”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大胆提拔使用一批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优秀干部。

第十九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畅通人民群众依法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与监督的渠道,拓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途径。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军民共建活动,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和谐的生动局面。加强司法建设,保证司法公平与正义。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统计和物价工作,强化工商管理、税收征管、质量和技术监督、建设规划、土地监察等工作。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贯彻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

第二十章  优化发展环境

全力打造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同谋大业、共求发展的社会氛围,形成宣州必须超越发展的共识。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部门协调机制,优化报批流程,简化办事审批程序,严格实行问责制、限时办理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投资服务中心运行管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信用建设,倡导诚信文化和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诚信宣州。推行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推行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化,加快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建设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打造皖江政治生态最优区。

第二十一章  推进规划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制定规划实施年度计划,逐项分解落实到各乡镇、部门。部门和乡镇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将目标具体化、措施化、可操作化,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建立规划督查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针对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及时会商协调,提出解决方案。建立规范化的规划中期评估机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适时修订相关内容,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各乡镇办事处、区直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我区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历史阶段,发展有基础,崛起有条件,关键在奋力。全区人民要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